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移风易俗树新风 基层治理显担当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rb02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马妍 文/图

近年来,新城区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契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在新城区24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其中,生盖营村通过成立“乡里乡亲”代东团,以“定规矩、强引导、优服务”举措,让移风易俗新风尚吹进百姓生活,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过几天,老崔家姑娘要办回门宴,不知道会咋办。”8月18日,在新城区生盖营村,大家热议着崔家要办的婚宴,直笑道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乡里乡亲”代东团又要忙起来了。

村民口中的生盖营村“乡里乡亲”代东团,是一支以党建为引领的“党员+乡贤+文艺团体”村民志愿组织,由村内部分德高望重的乡贤和舞蹈队队员组成。团队共有38人,其中主代东由1名村委委员、两名党员、3名星级文明户、3名乡贤构成,文艺队成员29人。这支代东团时常出现在村里大小婚丧嫁娶宴席上,从宴会准备之初就与“东家”深入沟通,对宴会规模、流程制定、烟酒数量和价格、餐标、桌数、礼金金额等严格把控,对有大操大办想法的村民及时劝诫,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各位亲朋、各位好友,大家好!东家委托我说句话,原本想把事宴办得更大,让众位来宾好好热闹热闹,但为响应党和国家政策、树立榜样,今天就办了十来桌……”“娶媳妇、圆锁儿、满月,不攀比、不浪费,树立文明新风尚、健康快乐数第一……”这些流畅通俗、幽默风趣的话语,不仅为宴会增添热闹,让宾客感到亲切,更让事宴办得节俭文明、井然有序。

“乡里乡亲”代东团走“文化资源共享”之路,既广泛传播文明健康、绿色和谐、向上向善的时代新风,又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切实为村民办实事。“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更浓了。”村民张桂芳由衷点赞。

作为生盖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里乡亲”代东团成立至今已操办辖区大小宴会80余场。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里的舞蹈队“大妈”们从广场活动走上宴会舞台,既是“演员”又是帮手,全村互帮互助,既省钱又热闹,还促进了邻里和谐,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平均每场宴会为村民节约资金1.2万余元,对抵制歪风陋习、倡导文明用餐和勤俭节约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这支志愿服务队在村“两委”带领下,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扶危济困、卫生环保、文化文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广受村民认可和好评。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走进新城区生盖营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醒目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格外引人注目。章程中,对婚礼宴席的桌数、参加人数都有明确且细致的规定,比如“除亲属外一般不发请帖,人数控制在150人以内,每桌菜品费用控制在800元以内”等条款,既符合当地习俗,又充分考虑村民经济承受能力。

“章程不是拍脑袋定的,是挨家挨户问出来的。”生盖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刘晓霞介绍,理事会成立之初,生盖营村“两委”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针对“彩礼过高”“丧事攀比”等突出问题,组织老党员、乡贤、居民代表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的章程经全体居民表决通过后才正式实施,“大家自己定的规矩,执行起来才更有说服力。”

据了解,为确保章程落地,生盖营村红白理事会由“两委”干部、老党员、有威望的乡贤等组成,他们熟悉本地人情世故,又自带“公信力”。村民家有红白事时,理事会成员会第一时间上门,讲解章程规定、帮忙制定流程、协调场地物资,全程“一对一”指导。

“移风易俗不能只靠‘堵’,更要靠‘疏’”。以前村民觉得“不办排场没面子”,很多时候是担心流程不到位、照顾不周全。如今,从“大操大办”到“简约文明”,从“人情负担”到“温情互助”,新城区生盖营村红白理事会坚持“服务先行”,用细致入微的服务与坚守,让移风易俗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