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用文创让特殊群体“被看见”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rb06 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市民游览文博内蒙古文创空间

●本报记者 王璐 文/图

8月的青城,碧草如海。当各地的游客涌向草原的同时,也被货架上那一枚枚构思精巧的文创所吸引。

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院,几乎在每个场馆都可以看到以博物馆建筑、代表性文物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在呼和浩特各旅游景区,萌态可掬的烧卖公仔“nia麦麦”和印有草原风情的书签、冰箱贴等等,更成为游客必购的“草原萌物”。这些文创产品一度因供不应求而脱销,其魅力不仅为呼和浩特旅游注入强劲动能,也成为提升城市吸引力的一张闪亮名片。

“我要买集章本、手账本,正好能把旅途的记忆变成文字都记录下来。”“我买了烧卖造型的文创玩偶,还买了搏克勇士造型的冰箱贴。”……结合当地特色与设计巧思是呼和浩特文创产品的标配。如今,呼和浩特的文创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文创+助残”的新阶段。

走进位于大召广场核心景区内的文博内蒙古文创空间,可以看到自闭症群体制作的木雕产品、听障人士经营的咖啡厅、白化病少年担任收银员……在这里,文创是温度的载体,是爱的关怀。

据观爱(内蒙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宵漫介绍,包括火爆出圈的“nia麦麦”在内,公司已累计开发68款文创产品,旅游旺季时有3家文创店铺都在营业,尤其是文博内蒙古文创空间,仅用7个月时间,从不足10平方米的街角小店迅速扩张为大召广场核心景区内1000平方米的文创旗舰空间。“这飞跃式成长的背后,是市场对本土文化创意澎湃热情的印证。”朱宵漫感叹道。

“大家熟悉的‘nia麦麦’系列,是我们联合残疾人朋友一同做的产品,目前累计销量突破20000支,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朱宵漫介绍,尤其让团队感到骄傲的是,公司为金川金润社区50余名残障人士和20余名家庭妇女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发放工资总额累计已逾50万元。文创在此刻超越了商业本身,成为传递人文关怀的温暖纽带。

把文创产品做到助残的新高度,朱宵漫表示离不开呼和浩特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如今,他们又成立了“观爱”文创助残服务中心,她说:“借助当下火热的文旅、文创产业,带动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创业,这种‘商业向善’的创新,既可以通过文创产品的流量效应放大公益价值,又能借市场化机制保障助残事业的可持续性。”当每件精美的书签、承载草原文化符号的帆布袋、萌趣十足的烧卖公仔,都凝聚着特殊群体劳动者的巧思与汗水,消费者便自然成为公益闭环的积极建构者。

记者手记:

呼和浩特通过实践,正悄然构建一个“文化传承—商业变现—公益反哺”的良性生态闭环。在这里,文创不仅激活了沉睡的文物、讲活了城市故事,更将商业利润转化为社会向善的坚实力量。呼和浩特文创热潮,是萌趣产品的外在吸引,更是城市内在温度与社会文明的深度进化。当文化自信、市场活力与公益责任在“文创+助残”的土壤中交织生长,呼和浩特不仅以草原的辽阔吸引游人,更以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担当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敬意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