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娟
他们战酷暑、斗严寒,常年忙碌在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化节点、社区景观片区。他们是园林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始终扎根绿化养护与景观提升一线,用汗水浇灌绿植、以匠心雕琢环境,为市民打造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空间,更以生态之美涵养文明之风,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鲜活的绿色力量。
每天清晨,总有一个身影出现在呼和浩特的各个公园里,手里那本被翻得起毛边的手册,夹着密密麻麻的便签,记录着哪个角落的果皮箱该换了,哪段步道的地砖松了……他就是现任北郊公园副主任杨晨辉,一名普通的园林工作者。
在助力城市文明创建过程中,由于各公园工作人员对公园考核标准的理解不一,杨晨辉就带着团队泡在公园里,对着测评体系一条一条抠——“环境卫生不是扫干净就行,还得看隐蔽处有没有死角。”“文明引导牌不能光摆着,得让老人小孩都看得懂”……历时半个月,他们将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园林系统城市文明创建任务清单》,就连“绿化带杂草高度不超过5厘米”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
每周3次的“地毯式”巡查,杨晨辉雷打不动。青城公园的老管理员都知道,杨晨辉查得仔细:蹲下来看树坑里有没有烟头、伸手晃一晃健身器材牢不牢靠,甚至会打开果皮箱看垃圾清运是否及时。发现问题,他立即记录下来,拍照片发给责任单位,附上一句“今天能否处理?”
有一次在锡林公园,杨晨辉发现老年活动区的石桌松动,担心老年人久坐不安全,当即联系维修队。师傅说:“明天再说。”他却坚持守在现场,直到看着石桌被重新固定好才离开,那时天已经黑了。
跨部门协调是项棘手的工作。公园门口小贩扎堆,园林部门管不了;车辆乱停,保安劝不动。杨晨辉多次联系协调城管、交警开会商讨,最终想出个折中办法:在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划定临时摊位区,交警加派巡逻引导停车。他每天早中晚去盯现场,哪个摊贩越线了赶紧劝导,哪辆车停歪了协助挪正。
群众的意见他格外重视。有位大爷写信反映,满都海公园的路灯太暗,晚上散步怕摔倒。杨晨辉第二天就带着电工排查,发现是部分线路老化,随即协调资金换了新路灯。后来再碰到这位大爷,老人拉着他的手说:“现在晚上散步,路亮堂心里更亮堂!”
而这份踏实,也融进了园林系统城市文明创建的每一步——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05%(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绿化覆盖率43.92%(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1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8平方米,三绿指标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基础绿量稳步提升;建成区绿地率由2022年的40.34%提升至41.05%,绿化覆盖率由43.21%提升至43.92%,让城市更宜居,市民对城市绿化满意度持续提高。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像杨晨辉这样的园林人,把“让公园成为文明窗口”的承诺,化成了群众散步时脚下干净的步道、手边牢固的栏杆、眼前舒展的绿意。
当呼和浩特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消息传来时,杨晨辉正在敕勒川公园检查新栽的花苗。同事给他打电话,他笑着说:“你看这刚浇过水的花,根扎得稳,开得才旺。咱这城市文明创建的成果,也得这么往下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