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以集群之势绘就城市副中心发展新图景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rb01 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8月的呼和浩特,草木葱茏,生机盎然。8月16日,呼和浩特市南部产业带高质量发展会议召开,与会人员穿梭于盛乐国际机场的航站楼大厅、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的机房、吉利远程新能源醇氢电动项目的车间,实地触摸这片土地跳动的“发展脉搏”。

从“云谷”到“智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规划图”到“实景图”,南部产业带正以“一天一个变化”的速度,将市委市政府“打造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擘画,刻进每一寸土地的生长里。

这场会议,既是一次“检阅”,更是一次“誓师”。检验南部产业带自2024年12月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四大产业带建设”以来的实践成果,以实地调研凝聚的共识为起点,将发展的蓝图细化为“施工图”,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当双脚站在盛乐国际机场的超大平台上,目光掠过天皓玻纤二期工程生产线,耳畔回响着吉利重卡下线的机械轰鸣,信步走进云谷·智汇小院的住宅中,人们真切感受到,南部产业带已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崛起的实体引擎,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共同体”。

回望来时路,南部产业带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从统筹谋划到集群联动,从数实融合到产城互促,这座“城市副中心”正以多维度、全链条的突破,绘就着首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版图。

它的“强”,强在经济的硬核增长。上半年,南部产业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94.67亿元,完成既定目标的70%;固定资产投资171.1亿元,同比增长3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04亿元,同比增长24%。这一组数据,勾勒出南部产业带“量质齐升”的发展曲线。

它的“新”,新在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南部产业带,创新已融入企业基因,这里有150多家高科技企业,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有金宇保灵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中电储能等15家市级研发中心,更有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团队与京能热电、中粮饲料组建的创新联合体。随着显鸿集成电路产业园竣工验收,华著智算、并行科技二期加快建设,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等数据中心扎堆落户,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更是南部产业带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它的“暖”,暖在产业和民生的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南部产业带在“强产业”的同时,从未忘记“惠民生”。沙尔沁污水处理二期及再生水厂投用,云港大街的贯通为区域未来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呼和浩特市职业教育园区加快建设,和林格尔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成功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列……文旅融合的“诗与远方”与产业的“务实笃行”交相辉映。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从产业配套到公共服务,南部产业带正用“产城融合”的温度,诠释着城市副中心的民生内涵。

我们看到,从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擘画,到各部门的协同发力,从企业的创新突围,到干部的担当作为,南部产业带每一个环节都涌动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这正是其蒸蒸日上的核心动能。然而,发展的道路上从无坦途。正如会议指出的,南部产业带仍面临片区协同不够紧密、统筹规划有待深化、产城融合仍需提速等短板。这些问题,既是“成长的烦恼”,更是“跃升的空间”。

如何破局?会议给出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要牢牢把握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科技创新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自贸区的核心区;要紧盯数算产业不放松,向上游发展制造业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提升应用场景;要坚定不移推动产城融合,积极谋划自贸、综保、空港三区联动……这些部署,既聚焦当下,更着眼长久,为南部产业带的未来发展锚定了方向。

从实地调研时的备受鼓舞,到会议点评时的信心满怀,南部产业带的发展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片承载着城市副中心使命的热土,必将以更蓬勃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为首府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为内蒙古“闯新路、进中游”贡献更澎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