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若谷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还有朝气蓬勃、文明有礼的师生……如今的首府校园,不仅有朗朗的读书声,更有浸润人心的文明之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优化和提升学校育人环境与校园文明程度。通过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创建特色品牌,绘就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新图景。
思想引领始终是文明校园建设的核心。市教育局构建了“学段分层+课程融合”思政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了精准教育目标:小学阶段启蒙道德认知、初中阶段认知理论奠基、高中阶段思辨价值塑造、中职阶段践行责任担当。
暑期,在赛罕区富兴社区,90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张迪,以其亲身经历,将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娓娓道来。“当年在山上,冰天雪地没吃的,就啃冻土豆……”老人叮嘱孩子们要珍惜当下,努力报国。围坐聆听的孩子们无不为革命先辈的事迹动容。在和林格尔县棋盘营社区,退伍军人王军分享的军旅生涯同样振奋人心。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主动走上台前,深情讲述邱少云、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事迹。这种沉浸式分享,让红色精神在口耳相传和主动演绎中深深烙印在青少年心上。
据悉,2024年,结合“开学第一课”、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呼和浩特市组织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系列活动,全市累计开展主题班会、红色故事宣讲2400余场,覆盖40万人次,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的精神图谱中愈发鲜明。
实践育人让文明理念转化为行动自觉。在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志愿活动已形成科学体系——该校创新建立了三级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十年间累计发展志愿者逾千名。从图书馆整理书籍到敬老院照顾老人,从公交站牌清洁到偏远学校支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奉献精神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
这样的实践正是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整体德育工作的生动缩影。市教育局聚焦德育实践,着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通过联合社区、博物馆等建立了50余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并组织“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全市中小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50万小时。在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中,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
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的心理剧场,高二学生张雅雯刚结束一场关于考试焦虑的情景剧表演。“扮演焦虑者时,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她擦拭着额角的汗珠,“但通过剧情化解压力后,我学会了接纳情绪。”
这所将“阳光生态”理念注入文明建设的学校,已建成覆盖所有班级的心理健康网络,通过312场专题讲座和1600余次团体辅导,为学生筑起坚实的心灵屏障。
2024年,市教育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强基计划”,举办专题培训15期,覆盖2000余名教师,实现全市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100%配备。同时,依托“周五家长汇”平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213场,制作《亲子沟通指南》公益宣传图,并吸引5800余名家长参与“家校协同·心育同行”培训。“过去总因作业问题与孩子争吵,现在学会用‘倾听三分钟’法则,家庭氛围和谐多了。”家长李女士的转变,正是家校共育成效的有力印证。
文明校园的特色品牌如同百花绽放。在太平街小学的走廊里,课间翻阅图书的孩子随处可见。“班级读书角每月更新书目,由学生自主管理借阅。”该校李校长介绍。该校“书香校园”项目获评自治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藏书量达10万册,学生年均借阅量超15本。
而在苏虎街实验小学,60余门社团课程构建起“根基+主干+阔叶”育人体系,从非遗传承到科技创客,多元文化滋养每个生命的自由生长。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创新实践正通过文明校园巡礼活动在全市流转。每年固定时间,全市教育工作者们穿行于首府各个校园,特色经验在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有礼校园”建设,涵育文明新风。一方面将文明礼仪融入课程体系,优化校本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的统一;另一方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诚信教育、礼仪规范等主题活动,以班会、演讲赛等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助力“一校一品”德育特色的形成。各级学校精心布置标语、文化墙,打造“有礼”环境,让“和美”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
如今,文明已内化为首府校园师生举手投足间的精神气质,外显于书香弥漫的角落、活力迸发的社团和真诚友善的互动之中……呼和浩特市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文明的种子,构筑起一座座滋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家园。这阵阵沁人心脾的文明新风,不仅让校园成为最美的风景,更为城市未来积蓄着蓬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