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图
8月的呼和浩特,艺术气息浸润着草原都市的肌理。从8月2日开幕的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到8月3日启幕的“云起北疆 山海意象”北疆艺塑艺术沙龙系列活动,一座座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不仅成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使者”,更成为解码北疆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
8月2日,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内人头攒动。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支持,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以“以雕塑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拉开了一场跨越洲际艺术对话的帷幕。
步入展厅,95件来自20个国家80位艺术家的作品错落陈列,青铜的沉郁、石材的粗犷、金属的冷峻在灯光下交织出多元材质的美学交响。既有写实主义作品的凝练厚重——精准捕捉的人物神态中藏着历史的回响,又有抽象表达的灵动哲思——扭曲的线条与不规则的形态引发观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遐想。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在开幕式上指出,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它突破语言壁垒,以视觉冲击力直抵人心,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都能在凝视中找到情感共鸣。”
这场国际艺术盛宴中,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了奇妙对话。意大利雕塑家、音乐家弗朗塞斯科·佩莱格里诺的《巢》成为最具互动性的作品之一。这件融合雕塑与声音艺术的作品,形似鸟儿精心搭建的巢穴,内部藏着微妙的声景系统。“它邀请观众走进来,在静谧中聆听空气的振动、材料的共鸣,甚至自己的心跳。”弗朗塞斯科·佩莱格里诺解释道,“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巢’,放慢脚步倾听彼此,这是不同文明相处的真谛。”
来自新加坡的艺术家韩少芙在参展过程中,不断用手机镜头记录着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在讲述故事,有的关乎历史,有的探讨哲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她指着一件以草原岩画为灵感的金属雕塑说,“这些符号里藏着北疆大地的记忆,比文字更有力量。”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辉的观点道出了展览的深层意义:“城市需要灵魂,雕塑正是塑造文化内核的重要载体。”
他认为,此次展览不仅让呼和浩特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艺术,更通过国际艺术家的视角,让中国故事有了更丰富的讲述方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中旬,还将举办雕塑艺术沙龙、艺术市集等活动,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相隔一日,艺术的热度持续升温。8月3日,“云起北疆 山海意象”北疆艺塑艺术沙龙系列活动在呼和浩特启动。参与活动的创作者与学者参观了第二届“守望北疆”内蒙古雕塑艺术展,并围绕“地域文化与艺术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为北疆文化的现代表达打开了新思路。
第二届“守望北疆”内蒙古雕塑艺术展中,草原、骏马、岩画、毡房等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语言。一件以敖包为原型的作品,通过不锈钢材质重构了传统石堆的形态,阳光透过镂空的结构投射出流动的光影,仿佛将草原的风与光定格其中。另一件刻画牧民迁徙的群雕,摒弃了写实手法,以扭曲的金属线条表现人与牲畜在风雪中的坚韧,引发观者对生存与传承的思考。
“北疆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能通过三维艺术引发无限联想。”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景育民说。他认为,雕塑作为“凝固的叙事”,能将北疆的辽阔、苍凉与生命力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体验,“当人们站在作品前,不仅能看到造型,更能感受到草原的风、沙漠的热,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两场艺术活动的举办,背后是呼和浩特对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既承载着北疆草原的千年记忆,也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北疆文化的使命。而雕塑,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关键纽带。这场跨越国界与学科的艺术对话,终将让北疆文化的种子,在文明互鉴的土壤中,生长出更繁茂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