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贾思敏 通讯员 程俊清 甄渊博)走进武川县绿川冷凉蔬菜基地大棚,萝卜圆润饱满,莴笋鲜嫩水灵,娃娃菜青翠欲滴……返乡创业人高玥荣正举着手机拍摄短视频,介绍新引进的品种。“去年我们试种了8个新品种,最后只有冰淇淋萝卜经受住了本地气候的考验,它口感清脆,营养价值高,一上市就成了市场新宠。”高玥荣笑着介绍。
作为武川县冷凉蔬菜产业的带头人,高玥荣牵头打造的种植基地已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武川县已建成内蒙古绿川冷凉蔬菜有限公司和日新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大核心种植基地,今年种植规模已扩展至67个种植大棚及4000余亩露地种植区,培育出板栗南瓜、莴笋、洋葱等20余个优质品种。2024年,两大核心种植基地被认定为“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依托“订单农业+冷链直供”模式,60%的优质蔬菜直供北京市场,其余40%则通过微信群接单等方式服务呼和浩特本地,构建起覆盖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的稳定供应网络,既为首府“菜篮子”工程贡献力量,也让优质蔬菜通过京蒙协作渠道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高玥荣更注重“质”的提升。通过引入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与科学施肥,既节约了水资源和肥料,又显著提升了蔬菜品质,为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筑牢根基,也为当地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据悉,冷凉蔬菜产业每年吸纳临时用工超1000人次,常年雇佣本地农民30人,年支付土地流转金和务工工资总额近150万元。“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基地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比以前高不少。”正在采摘的村民告诉记者。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武川县正擘画更长远的发展蓝图。为提升产业附加值,武川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着力打造集绿色种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日前,高校师生研学团走进该基地,学生们不仅体验了育苗、采收等农事活动,还与技术人员就智慧农业应用展开深入交流。
如今,武川县冷凉蔬菜已凭借绿色品质与产业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升级,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跨越,这条特色产业链不仅铺就了农民的致富路,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展望未来,随着品牌价值提升和市场需求拓展,武川冷凉蔬菜产业将释放更大潜能,在广袤田野上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