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沙沙
早7时,呼铁佳园C区19号楼前的小广场上,太极队的伴奏乐准时响起。
这本是老人们舒展筋骨的美好时刻,却成了夜班族小李的“闹心铃”——“眼罩耳塞齐上阵,还是挡不住穿透力十足的口令声”。无奈之下,小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社区网格群里留了言。3天后,广场上的音乐声悄悄降了调,活动时间也从早7时挪到了9时。这桩“小事”的圆满解决,正是新城区东风路街道祥园社区用网格化管理织密民生保障网的生动写照。
“社区就像个大家庭,锅碗瓢盆难免磕磕碰碰。”负责呼铁佳园C区19号楼片区的网格员刘敏对此深有感触。她的手机里存着374户居民的联系方式,兜里常年揣着磨得发亮的笔记本,上面记着“3单元张阿姨家水管漏水”“广场地砖松动可能会绊倒老人”等大大小小的民生事。
这次小李关于太极队扰民的留言,最早便“落”在刘敏的笔记本上。
“小李凌晨3点下班,7点就被音乐叫醒,换谁都熬不住。”刘敏了解小李的情况后,每天清晨去广场用分贝仪监测数据,又挨个跟太极队的队员唠家常。“张大爷,您这太极剑耍得真精神,就是这音乐声能不能小点,让楼里的年轻人多睡会儿?”
为打开双方的心结,社区在调解室里上演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太极队队长李叔带着便携式音箱,居民代表小李揣着分贝仪,社区党委书记王兴旺搬来小板凳当“裁判”。“音量降到60分贝试试。”“那晨练效果就差远了!”“要不咱们把时间调到9点后?”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的“三方议事会”,在祥园社区几乎每月都要开上好几回。从广场舞噪声消除到充电桩安装,从垃圾桶摆放位置到宠物粪便清理,凡是居民关心的事,都能摆上台面说道说道。就像王兴旺常说的:“治理不是单向的管理,得让大家都当社区的‘调音师’,才能奏出和谐的曲子。”如今,太极队的伴奏乐既不耽误老人们晨练,也不打扰年轻人休息,广场上的笑声比以前更多了。
“以前觉得社区干部就是盖章填表,现在才知道他们天天围着咱们的难事转。”小李在网格群里发了条感谢消息。
这样的暖心变化在祥园社区随处可见:曾经堆着杂物的消防通道变畅通了,加装的路灯照亮了晚归人的回家路,独居老人的门口多了个“爱心呼叫器”……社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贴在公示栏上,完成一项就打个对勾,如今那片鲜红已经连成了片。就像社区里那棵老槐树,根系在网格里扎得越深,枝叶就越茂盛,为居民遮风挡雨的力量就越足。
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网格员脚下的路、调解室里的茶、公示栏上的对勾,更是老百姓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这,就是祥园社区工作人员用真心织就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