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文明新风拂面来 街巷暖意漾心间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rb02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实习记者 郝旭杰

观澜国际南门的街道,有着三段不同的过往。起初,周边居民想买些新鲜菜,得去较远的菜市场,总有些费劲;后来,流动摊贩多了起来,买菜是方便了,可新的问题出现了——特别是幼儿园放学时,接孩子的家长和买菜的人挤在一起,来往车辆也多,常常堵得走不动。如今,这里的临时便民市场秩序井然,新鲜的蔬菜水果在摊位上摆放整齐,居民们接完孩子能顺顺当当去买菜,“路通了,心也通了。”居民林女士说。

这前后的变化源于玉泉区城管局以“疏堵结合”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他们不搞“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在居民区、商圈周边精心规划闲置地块,设立临时便民市场,统一划定摊位、规范经营时间,摊贩登记备案即可安心入驻。这份考量,既保住了商户的生计,又解开了居民的“堵心结”。更可贵的是“商户自治+城管监管”的特色管理模式,再加上“零额外收费”的暖心政策,让商户轻装上阵,更让这份有序得以持续。这里的每一个摊位,都展现出规范经营的文明风貌;每一次顺畅通行,都彰显着公共秩序的进步。

这样的治理温度,同样体现在赛罕区的街巷里。秋岭公园的晨练曲还未歇,早市已升腾起“烟火气”。刚散完步的张大爷提着两斤现摘的西红柿,乐呵呵地和摊主拉家常。“以前晨练完想买点新鲜菜,得绕好远,现在出了公园门就有,都是农户自己种的。”摊主王师傅的三轮车旁摆着“自家种植”的木制招牌,筐里的蔬菜还带着些泥土气息,“城管给我们划了线,规定了时间,不用东躲西藏,做生意也体面,人多了,生意也好了。”这和谐的画面里,有便民服务的体贴,有规范经营的自觉,更有邻里间的淳朴温情,这正是基层文明最生动的写照。

城市治理的巧思,更藏在街巷细节的精雕细琢里。学苑东街旁,最后一块施工挡板被拆除,曾经矗立在这里的 5根废弃电线杆已不见踪影,让整条街豁然开朗——居民抬头能望得更远,沿街的店铺招牌也看得更真切,路面干干净净。“这些‘拦路虎’不仅严重破坏了街道的整体美观,还存在部件松动、电线外露等安全隐患。”赛罕区城管局三中队中队长项颜兵蹲下身,检查着新铺的透水砖,“上半年光这一项就拆了 45 处,街道宽了,人心也亮堂了。”

与以往单独拆除问题杆体不同,这次赛罕区城管局大胆创新,前期经过地毯式摸排,精准掌握每一根电线杆的具体情况,随后对学苑东街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多杆合一”工程。施工中,他们积极与三大运营商沟通协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电线入地的具体方案,确保线缆“应入地,尽入地”。拆除工作完成后,地面恢复工作同样精细,工作人员及时联动协调市住建局对破损的路面进行修复;绿化部门依据街道的整体规划恢复土地或补种绿植。各部门之间紧密协作,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有力保障了拆除整治工作的圆满完成。这种整街统筹的拆除模式,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街道整体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在西把栅巴音巴什小区的共享单车停放区,市民郭超正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以前回家刚下了牛角桥,车子就提醒‘即将驶出运营区域’,我就得还车,步行回家还有挺长距离,现在能直接骑到小区门口了。”郭超说,“道牙斜坡做得挺长,共享单车品牌也多,用车停车方便太多了。”截至上半年,赛罕区聚焦停放秩序混乱痛点,优化整合停放点位,重新施划共用线框1001个,总长超20000延米,可容纳超40000辆车。针对21个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潮汐调度,清理乱停乱放车辆4000余辆。同时,安装道牙斜坡2800余块,极大方便市民取还车。规范有序地停放,不仅让街道更整洁,更体现了城市对市民出行需求的尊重与回应,是文明出行理念的生动践行。

从临时市场的“堵”变“疏”,到街巷设施的“旧”变“新”,从共享单车的“乱”变“序”,呼和浩特的每一处变化,都凝结着城管工作者的汗水与智慧,都标注着基层文明的进步与提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仅解决了民生难题,更温暖了群众心田,让文明新风真正吹进街巷深处,让城市在规范有序中更具温度与活力,也让基层文明在点滴实践中绽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