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呼和浩特日报

暑期托管班里的基层治理温度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rb01 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海珍

每到烈日炎炎的暑期,双职工家庭的“看护焦虑”便如期而至。然而,在呼和浩特的多个社区,一场静悄悄的“民生实验”正在破解这一难题。从回民区光明路街道的“家门口温暖港湾”、新城区海拉尔路街道公主府社区的“公益成长乐园”,到新城区万通路街道东苑社区的“英语助学分享会”、万通社区的“追光自习室”,这些由社区主导、多方协同的暑期托管服务,正将这一民生痛点转化为温暖的基层治理亮点。

社区托管班的走红,本质上是对“需求清单”的精准回应。相较于商业机构托管的高收费,双职工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更需要“离家近、费用低、有温度”的服务。光明路街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将托管区打造成为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场所;公主府社区开设纯公益托管班,50多个孩子享受免费专业课程;万通社区“追光自习室”则以“零成本”解决外来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这些细节里的“民生账”,算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量的是基层治理的“责任清单”。当托管班成为孩子们的“暑期第二个家”,家长感叹“比送去机构更放心”,正是民生服务直抵人心的生动注脚。

托管服务的升级,折射出基层治理从“单一供给”到“多元共治”的深刻转变。这些社区没有局限于“看孩子”的基础功能,而是构建起“基础服务+特色课程+实践活动”的立体服务体系,既有作业辅导、阅读指导的“学业托底”,也有绘画书法、科普实验的“兴趣赋能”;既有参观科技馆、参加社区清洁的“实践育人”,也有英语学习方法指导的“能力提升”。更关键的是多方力量的有机联动——社区负责统筹协调,公益组织提供课程支持,高校志愿者注入青春活力,家长群体参与需求反馈。这种“社区搭台、多方唱戏”的模式,不仅激活了基层治理的资源池,更形成了“人人都是参与者”的治理共同体。正如大学生志愿者小任所说:“通过实践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这种双向的温暖流动,让托管服务升华为社区的情感联结。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暑期托管班的持续升温,更是基层治理迈向“精准化、专业化”的缩影。公主府社区联合内蒙古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成立暑期公益托管班,开设美术、书法、心理健康辅导等专业课程;东苑社区针对英语学习痛点开展专题分享;万通社区引入心理沙盘、桥牌等特色课程……这些细节里的“专业范儿”,打破了人们对社区服务的刻板印象。

随着社区工作者深入调研家长需求、专业机构参与课程设计、志愿者队伍接受系统培训,暑期托管正从权宜之计,蜕变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本。海拉尔路街道计划将托管班从两个社区扩展到7个,正是这种治理模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暑期托管这件小事,映射出城市发展的大课题。它考验着公共服务能否突破惯性思维,检验着基层治理能否实现精细落地。呼和浩特这些社区暑期托管的实践证明,只要心怀为民初心,勇于创新突破,就能把群众的操心事办成暖心事。

暑期终会结束,但民生服务的温度不会褪色。这些社区用实际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温度,就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中。当“孩子没人管”不再是暑期之痛,而是孩子们在社区里收获知识与快乐,家长们从焦虑走向安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温暖的托管故事,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回应需求中生长,在多方协同中壮大,在持续创新中绽放更美的民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