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超
40集电视剧《国家孩子》,取材于上世纪60年代“三千孤儿进内蒙”的真实历史故事。剧中小忠、小鱼、若水、黄小仙,是从上海孤儿院送到内蒙古的4个孩子,乌兰娜、哈图分别是收养孩子的内蒙古牧民额吉和阿爸的代表。小忠、小鱼是兄妹俩,小忠被哈图大叔收养,取名为朝鲁,小鱼被乌兰娜收养,取名为通噶拉嘎。若水被当地教师谢根杨、满都拉夫妇收养,改名谢若水。黄小仙被公社苏书记收养,取名为阿藤花。4个汉族“国家孩子”,4个蒙古族与汉族同胞结合的家庭,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有艰苦有快乐,有坎坷有成功,有默默的温情,也有闪亮的惊喜。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令上海等地孤儿院数千孩子陷入饥饿危机。这是个一群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四个孤儿的成长与牧民额吉、阿爸的生活与感情历程,朴实生动,真实感人。剧中,主人公内心情感潮涨潮落、激荡起伏,网上同步留言不断,泪水不时打湿观众双眼。观众同剧中人物心灵与情感这样隔屏奔涌相融的艺术共振,正是优秀艺术作品丰富独特的内在感染力使然。
人性之美的展现,涌溢出真善品质的艺术感染力
《国家孩子》表现的主题是党和政府对孤儿的关爱,但全剧没有空洞说教的灌输,而是从人的本性立足,把人性之真、人性之善挖掘展现得动人心扉。
当时内蒙古也受灾严重,许多乳品厂已经停产,牧民家庭的生活都极其艰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急切心情,内蒙古上下的一致响应和担当,合奏出一曲人性本真至善的绝唱。尤其是牧民们发自心底的大真大善,像一条自古奔涌的大河,倾泻而来,倾情奔涌。有的牧民甚至从200公里外骑马赶来领养孩子。
可以说,《国家孩子》不仅用本真的人性之美塑造了一群朴素真实的人物,也演绎呈现了一方充满真善美的动人动情的内蒙古天地。在地域与环境方面,剧中也并没有铺陈碧草连天的草原美景,而是真实展现了自然灾害中的草原生态原貌,这种真实的意识、朴实的手法,更刻骨地表现出了特殊年代与特殊生态环境中坚守人性之美的不易和可贵。
爱心之美的汇涌,凝聚起动人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爱是真和善的感情升华,人只有爱着,才是幸福的。什么是幸福呢?看完该剧,人人都有了答案,我的答案是:像剧中的孤儿和额吉、阿爸们一样,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坎坷风雨,有了自己的人生品味和价值收获,朝着自己心中向往的目标努力行进,就是幸福的。
乌兰娜额吉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爱根植于心、融之于情、流淌于血。她把最真的爱都给了养女通嘎拉嘎,又把坚定的爱给了丈夫徐世铎。当初,第一个求婚者甘亮老师要求她放弃收养孩子再结婚时,她当即还回了甘亮赠送的钢笔,飞身上马,绝尘而去。当徐世铎在外做生意有了新欢并和自己离了婚,却又突然因中风被新女友抛弃之后,乌兰娜竟不顾其他人反对,依旧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承担起专心照顾的责任。
通噶拉嘎也是幸福的,她深深爱着自己的额吉,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甚至放弃了最想得到的医学院上学的机会。为了心中的爱情,她几次受挫几次又坚强乐观挺过。最终,通噶拉嘎克服了对上海知青王朝阳的迷蒙的感情念想,回绝了若水犹豫不决的感情依恋,得到了一直暗恋她的当地牧民毕力格最淳朴的全心全意的爱。为了得到哥哥朝鲁的当面祝福,在婚礼现场她坚持守望,期盼远方的道路上飞来哥哥的身影。其实,她和额吉的生活遇到了他阿爸长期在外经商颠簸、出轨婚变、中风致残等无数艰难,但娘俩并没有感到心里是苦的,与亲人在一起的光阴和对未来期待的向往,使他们内心充满了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哈图、朝鲁父子,满都拉、若水母子,苏书记、阿藤花父女,都是幸福的。哈图是草原上最好的马倌,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他一生眷恋草原,虽然亲生儿子意外身亡了,但把养子朝鲁当作亲儿子,朝鲁也把他当做亲阿爸,父子俩的牧场生活充满了挚爱的亲情与草原的激情。
上海来的朝鲁天生倔强,可是他爱阿爸、爱妹妹、爱乌兰额吉、爱草原上的生活,也深爱着小时候的故乡上海。经过岁月的洗礼,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汉子。
谢根杨、满都拉教师夫妇收养了水土不服的若水。谢根杨因病去世,满都拉一人把若水养大。若水体弱多病,满都拉历尽了艰辛。爱之愈深、管之愈严,虽然满都拉性格严厉,但在最后仍力主若水跟寻亲团去回上海寻亲,并悄悄给若水买好了飞机票,展现了其埋藏于心底深层的大义挚爱的情怀。
苏书记十分疼爱聪明美丽的阿藤花,一见到女儿心里就乐开了花。阿藤花是个爱耍小心眼儿的女孩,从工作、进修、恋爱等各个方面,都争强好胜,表现出比较自我的一面。但经历不断的挫折后,终于回归了内心最初的爱,与大家和谐地融为一体,也与朝鲁如愿再续前缘。
幸福感的定义今昔有别,如今是指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而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无疑,剧中主人公的幸福感,更多源自生命和个性中精神层面的感受,这种幸福感是真实可贵和难得的。
全剧的结尾,是一个充满了浓浓情义的喜庆的大结局,情境辽阔、意境深远。在寻亲团返回内蒙古的飞机上,大家深情地高唱起歌曲《鸿雁》:“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舷窗外,白云幻化为千里草原,草原上万马奔驰。
文化价值的释放,彰显了精神内蕴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剧《国家孩子》自央视一套开播、八套重播以来,全国电视剧收视率排名均为第一,反响热烈。网上展播后,同步网评不断、留言如潮。
剧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有四个:火山口,羊拐,月亮,山坡上敖包前拉马头琴的老人。火山口即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是剧中故事的发生地;羊拐是通嘎拉嘎从上海孤儿院带到内蒙古的唯一玩具,也成为了血缘故乡与纯真感情的见证;月亮出现有近20次,透亮的、朦胧的、金黄的,圆圆的、半圆的、残缺的,高空的、半空的、低空的,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意象的渲染,成为剧中人物生命态度的巧妙昭示;拉马头琴的老人,既是主题曲的演奏者,又是一种岁月的象征,为剧情增添了时光的情愫和仪式感。
剧中的主题曲是马头琴曲《永生难忘》,主题歌也是《永生难忘》。
你是白云落脚的地方,不再孤单四处飘荡。
你是河流缓缓地流淌,告诉我天尽头是天堂。
你是长调含泪的歌唱,马蹄踏碎少年的忧伤。
你是温暖岁月的脸庞,马头琴一夜夜缠月光。
天之苍,地之茫,天地苍茫有爹娘。
走多远,回头望,那是故乡永生不能忘。
深沉悠远、带着伤感的歌声,旋律像盘旋远飞的雁阵,令人揪心、留恋、难忘。
《国家孩子》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从上海孤儿院来到内蒙古的四个孩子,还是养育孩子们的草原牧民,面对的都是一起度过的全新生活。对于孩子来说,生活方式彻底转变了,对于额吉和阿爸来说,生活状态改变了。但不管哪一方,他们都共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困苦,他们几代人一生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敬畏、对价值观念的坚守、对单纯快乐的审美情趣的追求都没有改变,这是全剧的文化着力点和最大的文化艺术价值所在,也是剧中人物彰显出的强大的精神感染力的根源所在。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编审、北辰智库“北疆文化专委会”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