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却用坚实的脚步踏出了一条助力残疾人成长的道路。他,就是廊坊市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王元顺。
1957年出生的王元顺,4岁时因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虽然落残的右臂比左臂细一半,手指畸形,他却在初中毕业后与缝纫机结缘。最初穿针引线都笨拙的他,凭着一股韧劲反复练习,一步步熟练掌握了缝纫技艺。
1974年,霸县(现霸州市)第一服装厂招工。王元顺凭借扎实的缝纫功底,通过企业专项考试,成为厂里唯一的男缝纫工。他从不因身体残疾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8年里,他几乎干遍了服装厂所有工种,技术水平超过了好几位老师傅,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82年,敢于突破的王元顺作出大胆决定——放弃“铁饭碗”,在家开办服装裁剪培训班。因技术过硬、教学耐心,培训班人气越来越旺。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300名学员前来学习,王元顺的事业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
这时他发现,许多残疾人因缺乏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何不专门办一所针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学校?”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2004年,王元顺将培训方向彻底转向残疾人,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开设了盲人按摩、电子商务、服装裁剪、手机维修等十几种专业课程。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参与学校选址、规划设计,从教学设备采购到课程设置,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2010年,可同时容纳300名残疾人学员学习、生活、就业及康复的培训基地建成;2012年,廊坊市圣沅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培训学员3万余名。
从创办服装企业到运营培训学校,二十多年来,王元顺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企之本、育人之基。在服装生产中,他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标准;与客户合作时,他从不拖欠货款、不延误工期,用真诚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成为当地服装民营企业与残疾人企业公认的“领头雁”。
二十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得知贫困学生因学费问题面临辍学,他主动伸出援手,资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带着生活用品去看望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谈心。
“残疾人公益事业还在路上,永无止境。”王元顺说。如今,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为更多残疾人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