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5天前,41岁的万小军突发心肌梗死,生命垂危。沧州援疆医疗队帮助建立的急救通道,以县医院胸痛中心为枢纽,乡镇设救治单元,村组布设哨点,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河北开创“托管式+计划内+柔性引进+支援援疆+本土人才培养”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协调80余家医疗机构支援巴州和二师,累计诊疗60万余人次,实施手术1万余台,基层义诊6500余场,填补技术空白500多项。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地州市正成为现实。”河北省卫健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医疗援疆处负责人缑晓珊表示。
民生连着民心。“河北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累计安排资金26.65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安居等民生项目143项,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项目管理处负责人孙涛说。
比设施和技术更深远的,是人才培养与信念传承。
8月16日,且末县第一中学00后教师张小威,作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参加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自2000年以来,该学院4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支教。“我们要接过接力棒,在沙漠深处浇灌出教育的绿洲。”张小威更加坚定。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一批批援疆干部,用坚守和实干书写着答案:手术室里,援疆专家与本地医生肩并肩攻克疑难杂症;校园课堂,援疆教师对新疆师生心贴心倾囊相授;田间地头,援疆科技人才手把手传授新技术……
“援疆工作,人才是关键。”河北省委组织部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组织人事处负责人张志永说,一批批河北援疆干部人才,在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深耕细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智”能。
文化润疆,是认同更是同行
时隔多日,库尔勒市哈拉玉宫镇农民依明江·吾买尔,仍然忘不了那个清晨。
2024年11月2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37岁的依明江举起手机,与新疆家中10岁的儿子视频连线。此时新疆天色未亮,孩子早已系好红领巾,守在屏幕前。父子俩跨越千里,同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作为“我从新疆来,一路向北京”基层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代表,这是依明江第一次来到北京。“好好读书,将来到北京上大学!”这是父子的约定,更是文化与梦想的共鸣。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累计安排资金3.88亿元,实施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项目32项。”河北省文旅厅援疆干部、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田涛说。
文艺精品润心无声。河北首部援疆电影《情满天山》巴州首映,大型情景歌舞《情系巴音郭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创新奖,原创歌舞诗《萨吾尔登》冀疆两地巡演……一件件优秀文艺作品,让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直抵人心。
文化阵地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库尔勒市孔雀河畔,巴州文化艺术中心拔地而起;轮台县迪那尔河旁,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巍然屹立……一座座文化新地标,成为各族群众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文化地标筑牢认同根基,文旅融合激发交往活力。
博湖县博斯腾湖,水上运动旅游节扬帆启航;和硕县金沙滩,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激烈角逐。这些活力满满的文旅场景,离不开秦皇岛、张家口援疆干部的倾情付出。
从“冀疆情·巴州行”送客入疆,到若羌县“楼小兰”IP打造,再到尉犁县罗布人村寨争创5A级景区……五年来,巴州累计接待游客1.1亿人次,文旅产业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
五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山海关与铁门关,关关相连;燕赵儿女与新疆各族人民,心心相印。两地将继续携手并肩,共绘产业兴、民生暖、文化融的崭新图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写下跨越山海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