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座椅,最后去哪儿了?据报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后,近5万把临时座椅进公园、进学校、进赛场、进服贸会,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为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人民日报:观礼座椅“再就业”,不仅是物尽其用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景观元素,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时代记忆。所以,当这些景观元素实现“再就业”,出现在街头巷尾,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和市民生活日常,也意味着其浓缩的纪念价值与意义,以另外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和升华。这更是对历史性记忆的一种别样传承,激励大家赓续精神、勇担使命。
从另一方面来说,群众对这些景观元素都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丰富它们的使用场景,有利于让群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庄重。它们让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市民生活温柔相接,成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资源。
从节俭和实用的角度来说,任何东西,若能物尽其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都大有裨益,是值得推崇的发展智慧。天安门广场上的景观元素,被系统化、多场景再利用,成为一个“物尽其用”的标志性案例,具有引领和示范价值。
湖南日报:观礼台座椅“安新家”,一举两得
观礼台座椅的设计与制作,原本就凝聚了匠心与智慧。它们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运用座椅自起技术确保复位准确,精选抗紫外线新型材料保证其长久使用不褪色。若在活动结束后便将其闲置或丢弃,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妥善安排这批座椅的“后半生”,成为一项兼具环保与纪念意义的重要工作。
据了解,管理部门根据这些座椅的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三色特性,将其精准适配到不同的场景。比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接收的4700余把绿色座椅,融入陶然亭、紫竹院、玉渊潭等公园的自然景观;北京市教委将分配到的9000余把红色座椅放置在校园礼堂,融入庄重和谐的育人环境。这种基于色彩美学和场地需求的科学分配,使每把座椅都能在新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用,展现出资源管理的专业水准和创新思维。
这些座椅,从国家盛典的观礼台走向城市公共空间,从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参与者,默默融入了社会肌理。可以说,这一系列举措不只属于简单的物资再利用范畴,更是一次深刻的国家记忆与精神的传承。
北京青年报:观礼座椅“再上岗”,让纪念意义融入日常
观礼座椅的高效复用本身,是一次隆重纪念与节俭绿色的“双向奔赴”。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材料优质的座椅,在城市生活场景中继续发光发热,有效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节俭、绿色、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美德化为高效精准的城市治理,让纪念大会的意义以新颖、持久的方式延续。
寻常之物因承载集体记忆,便拥有了贯穿时间的精神重量。观礼座椅的复用,通过国家盛事与城市生活的有机结合,为广大市民包括青年群体创造了更多传承纪念价值的符号。当市民朋友在绿植林立的公园体验“慢生活”,当青年学子在校园及文化园参与多彩活动,当创业者在园区踏上实现梦想的征程,都能通过这些座椅触摸国家历史,仍会想起纪念大会上整齐划一的方阵、先进威武的装备,重温那些自豪与感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体验,激励着每一位奔跑者奋力向前。
真正的仪式感,不只存在于庆典本身,也在于如何将那份荣光与感怀,长久地安置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市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这些承载国家记忆的元素相逢,纪念价值有机融入了城市发展肌理和市民生活,在新的环境空间中焕发出新活力。此举在宏大叙事与市民生活之间编织了一条情感纽带,让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更加具象化,由此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历史温度和文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