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群,原名余万福,1916年生于四川省阆中县赵家坪村。1932年参加革命,曾任村、区苏维埃主席,县苏维埃土地革命委员会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3月随工农红军长征,1939年任冀中十地委组组部干事,1945年10月任中共固安县委书记,1946年7月任中共涿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7年2月10日在固安县东湾村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余群出生在一个极端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早年去世,一家大小的生活担子全都压在体弱多病的母亲身上。生活所迫,母亲含泪把年幼的余群送到地主家当放牛娃。从此,他每天早出晚归,为地主放牛、砍柴……艰苦的岁月,当牛做马的痛苦,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32年,党在阆中县领导土地革命运动,年仅16岁的余群经过党的教育和培养,认清了贫雇农受苦的根源,懂得了穷苦人要想翻身求解放,必须跟共产党走,推翻地主剥削阶级。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把大哥余万发、四弟余万贵、五弟余万祥动员起来,分别参加了赤卫队和儿童团。他领导大家打土豪分田地,使二龙区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他自己也迅速成长为土地革命运动的先锋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区苏维埃主席,县苏维埃土地革命委员会委员。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阆中县,余群带领大哥和两个弟弟参加了红军,毅然告别家乡父老,随队长征,共同奔赴抗日第一线。长征途中,他不惧艰险,斗志昂扬,每次作战,总是冲锋在前。翻越大雪山时,他不顾严寒侵袭和长途行军的疲劳,不仅搀扶昏倒的战士,背负战友的背包,还让出自己仅有的干粮。翻过雪山,又进入人烟绝迹的茫茫草地,他鼓励战友说:“我们现在吃些苦,是为了解放受苦人民,只要能够走出草地,革命胜利就大有希望!”
北上行军中,余群负责机关的油印管理工作。由于敌人的严密经济封锁,机关经费紧缺,设备奇少。他苦心钻研,创造性地用烧化的羊油浸在纸上,做成蜡纸,把牛犄角磨成圆筒,当作油滚,并潜心琢磨,掌握了油印技术。到达陕北后,余群进入党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革命意志。
1939年,党中央为加强华北地区的工作,决定抽调一批干部派往华北。12月,余群等40余人由五分区27团护送到达冀中五分区,投身抗日前线。余群来到五分区后,任冀中五地委组织部干事。不久,在地委机关举办的党训班上,余群生动、具体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述了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受训党员深受教益。
1941年6月,日军对十分区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十地委机关在容城县三台村遭敌合击被冲散。余群为尽快找到党组织,顽强地同敌人周旋了2个多月,终于在徐水与武装交通队相遇。后来,余群经常以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鼓舞士气,稳定队伍。一次,他发现有战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吃,就召开全体干部战士大会,进行革命纪律教育。他打着有力的手势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爱护群众的庄稼,保护群众的利益,是我们的职责。环境再苦,我们也不能违反纪律,失去人心。”此后,队伍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945年10月,余群受上级党委派遣,担任中共固安县委书记。为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他发动县委机关开展生产运动,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开荒种地,磨香油,做豆腐,生产搞得热火朝天。1946年7月,余群调任中共涿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其间,他经常带领县大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深入敌后,积极开展革命斗争。
1947年2月9日,余群亲率县大队160余人深入涿县至宫村一带,对敌开展政治攻势。当晚转移到东湾村宿营,不料被叛徒李玉刚(县大队副大队长)告密。10日拂晓,大雾弥漫,涿县之敌和王凤岗匪军1000余人包围了县大队驻地。战斗打响后,余群指挥部队一面迎战,一面撤到村西大庙前。经过激烈战斗,县大队只剩下60余人,第三中队几乎全部伤亡。在此情况下,决定分两路向外突围,一、二中队在副政委杨超率领下,向西南方向突围,余群带几名战士向村北方向突围。一、二中队经过一阵猛烈冲杀,终于突出重围。余群和几名战士则被敌人集中火力猛烈射击,余群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余群牺牲后,中共十地委在固安县牛驼镇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他战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人们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彻底革命的精神。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