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文化润廊” “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廊坊正在创新推进“文化润廊”行动。该行动以文化引领思想,用文化浸润民心,让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同时,注重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和市民生活,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润廊”并非单纯文化传播,而是以地域文化为根基,通过资源整合、场景搭建、教育联动,构建起“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育人实践”一体化生态。霸州市胜芳镇拥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特别是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19项。丰富的非遗、良好有序的传承是胜芳镇的重要精神财富。这也为域内各学校开展“非遗+研学”融合的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土壤。

■“文化润廊”“非遗研学”与大思政课的内在契合

“文化润廊”“非遗研学”与小学大思政课虽内涵不同,但在育人目标上高度统一。“文化润廊”为教育活动提供地域文化场景,让思政教育有“根”可依。“非遗研学”以“做中学”的形式打破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有“形”可感。大思政课则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让思政教育有“魂”可铸。三者融合,本质是将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非遗+研学”融入大思政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霸州市部分学校已开启“非遗+研学”的思政探索。如胜芳镇第一小学创办花灯制作社团,定期邀请胜芳花灯传承人传授手工花灯制作技艺;胜芳镇第二小学结合古镇历史,开展“老街探访”活动;胜芳镇红光小学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音乐会走进校园,教学生演奏简单曲目等。这些实践活动初步实现了“非遗进校园”,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霸州市相关部门通过组织各学校学生开展“古镇研学”,让学生带着兴趣、疑惑、思考,观察和感悟胜芳镇的建筑、人文风采,带着收获进入思政课堂。

但是,从深度融合思政教育的要求来看,目前的工作仍存在不足。一是融合浅表化。多数活动停留在“技艺体验”层面,未讲解其文化意义。二是资源利用零散。研学活动多围绕花灯、南音乐会展开,对小众非遗关注较少,场景单一。

■“非遗+研学”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打造“场景化”研学课堂,让思政教育“有温度”。依托地域资源,打造“校园+社会”双场景研学模式。近年来,胜芳镇文教室组织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在校园内展示学生的非遗作品与研学心得,营造文化氛围。胜芳镇第一小学、第三小学、东风小学等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古建筑、传统花会会址,让他们聆听非遗传承故事,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设计“分层化”活动内容,让思政教育“有梯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设计内容,实现思政目标的递进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以非遗认知为主,通过听非遗故事、看传承人技艺展示,培养文化亲近感;中年级学生以技艺实践为主,选择简单非遗项目开展实践,在动手过程中渗透专注、耐心等工匠精神;高年级学生以价值升华为主,通过组织非遗文创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非遗,强化文化自信与担当。

构建“协同化”支持体系,让思政教育“有保障”。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机制。政府层面,提供政策支持,修缮非遗研学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学校层面,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非遗思政元素挖掘与活动设计能力;社会层面,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教学与讲座,弥补学校师资短板,形成多方合力,保障融合实践落地。

在“文化润廊”视角下,胜芳的非遗资源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独特的“活教材”,而“非遗+研学”则是激活它的有效形式。它与大思政课的融合,是当地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当地各学校正以“文化润廊”行动为契机,通过“场景化”“协同化”的实践路径,让非遗从“技艺”转化为“思政教材”,让研学从“活动”升级为“育人载体”,解决传统思政课某些短板,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