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的兔儿爷文化习俗,是一项非常富有地域特色和童趣的传统民俗。
中秋月圆夜,老北京人家家户户供奉兔儿爷的习俗已流传四百余年。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独有的中秋节俗产物,它并非天上月宫中的玉兔本尊,而是人们根据玉兔传说,用泥塑造成的神偶形象,兼具神圣性和世俗性,是老北京中秋节的标志性符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民间传说,过去人间流行瘟疫,月宫里的玉兔体察民生疾苦,下凡为人治病。玉兔为了不惊吓百姓,穿上人的衣服,拿着药杵给人看病。人们为了感谢玉兔,便用泥塑造了它身披戎装、威风凛凛的形象,尊称其为兔儿爷,在中秋节时供奉祭拜,祈求健康平安。
在北京,中秋节前后有一套完整的与兔儿爷相关的民俗活动。“请”兔儿爷:中秋前夕,市面上会涌现出许多卖泥塑兔儿爷的摊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堆叠成“兔儿爷山”,蔚为壮观。大人们会带孩子去“请”一尊兔儿爷回家,以示尊敬。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会在庭院里设立“月光码”(即月神神像牌位),摆上月饼、瓜果(如石榴、葡萄、毛豆、藕)作为供品。兔儿爷通常被供奉在供桌的显要位置,接受家人的祭拜。祭月仪式结束后,兔儿爷便成了孩子们的专属玩具。这也是兔儿爷习俗能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有趣的旧俗,中秋过后,孩子们会故意摔碎兔儿爷,意思是“送兔爷回家”,等到明年中秋再“请”一尊新的,寓意辞旧迎新。
兔儿爷寓意丰富: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兴盛;麒麟兔儿爷,象征着学识广博;坐葫芦兔儿爷,象征着福禄双全。如今,兔儿爷已经从宗教仪式转向文化娱乐。许多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仍在传承这一技艺,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中。
兔儿爷不仅是中秋节的一个玩具,更是一个融合了神话传说、民间艺术和节俗活动的文化综合体。它从神圣的祭坛走向世俗的街巷,从孩童的玩伴晋升为文化的使者,完美体现了中国人“敬神”亦“乐生”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中秋节里一份充满烟火气和童年趣味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