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刘一峰:驱日寇 战顽敌 立战功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华魂 陈德懿 摄

刘一峰,原名刘鹏章,1916年生于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幼年读书刻苦,成绩优异,立志建功立业,光宗耀祖。1935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翌年春,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五分区27团宣传干事、教导员,十分区35区队政委、43区队政委、区队长,十分区76团团长,九分区38团政委,冀中军区特务团政委,冀中军区独立七旅21团政委等职。1946年10月2日,在解放徐水战斗中光荣献身,时年30岁。

1935年,他考入保定育德中学,正值爱国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尤其是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促使他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签名上书国民党当局,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霸县城乡,残酷屠杀同胞,义愤填膺,挥毫疾书:“国破山河碎,好男儿焉能等闲视之!”

1938年2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收复霸县城,成立了霸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动员会。刘一峰四处奔走,动员热血青年参军,并以“苟无国、何有家”的道理动员其岳父郑文波、姑父刘宝森献出手枪两支、步枪3支。随后,即携带5支枪与同学邵先、白振纲等一起参加了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

刘一峰参军后,才能很快显露出来,不久即挑起军事指挥的重担。为带好兵,打好仗,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军事技能。他带领的部队英勇顽强,敢打硬仗。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他率领27团部分战士,出敌不意,一举将日军控制的平汉铁路北段切断,使南线增援之敌的交通要道突然中断,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

刘一峰的家庭比较富裕,他参军后经常向家里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父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为抗日募粮捐款,并主动把自家土地无偿交给农民耕种,一遇灾年,慷慨解囊,周济灾民。刘一峰还动员岳父郑文波,把租给农民的100多亩土地的地契和群众借款写下的借帖一并送交村农救会烧毁,有力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1944年春节前夕,驻守固安县独流镇的伪治安军企图抢劫小营一带群众的“年货”。刘一峰得知此情,率领43区队两个大队于拂晓前埋伏在小营村附近。当伪治安军约200人进入埋伏圈时,他一声令下:“打!”步枪、机枪、冲锋枪一齐开火,敌群立即像炸了窝的马蜂一片混乱,部队乘势勇猛冲杀,毙敌60余人,俘敌61人,缴获迫击炮一门、轻机枪两挺、步枪80余支、驮马10匹,我方无一伤亡。

1945年7月13日,冀中十分区43区队和八分区33团联合攻打霸县城。事先十分区敌工人员曾争取霸县伪警备联队副联队长刘凤泉作内应,他当面答应,背后却将攻城计划密报给伪治安军18团团长郑西成。因此,敌人加强了防备,给部队攻城增添了困难。在此情况下,已成为区队长的刘一峰凭着多年的指挥经验,声东击西,重点突破,硬是从南门西侧摧垮了敌人的工事,一举突入城内,重创守敌。但是,从西面冲进城的33团一部却被敌人分割封锁。为掩护兄弟部队突围,刘一峰率队顽强奋战,整整坚持了一昼夜。

8月13日,43区队改编为76团,刘一峰任团长,随即率部参加解放大兴县礼贤镇战斗。他亲自率领第一梯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入敌阵,激战一天全歼守敌4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礼贤战斗刚刚结束,人未歇脚,马未卸鞍,又投入了解放安次县城的战斗。他率部不顾疲劳,英勇作战,配合75团收复了安次县城。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一峰率领冀中军区特务团担负守卫霸县东部解放区的任务。期间,他多次指挥部队重挫国民党军的进犯。1946年5月中旬,国民党94军军长牟廷芳调集重兵,分数路向平津保三角地区进攻。遵照党中央“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守卫在这里的人民子弟兵做好战备,决心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

5月20日拂晓,驻天津国民党军3000余人西进到东沽港。刘一峰率部在此阻击。下午一点,敌发起总攻,攻势甚猛,一营阵地失守。他临危不惧,看准时机,组织部队奋勇反击,经过十几分钟的短兵相接,击退敌人,收复阵地。夜幕降临,部队奉命转移至胜芳市,准备迎接新的战斗。24日,全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9000余人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对胜芳市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刘一峰率特务团配合九分区38团和回民支队坚持内线防守,顽强奋战7昼夜,毙伤敌1500余人,胜利地保卫了胜芳。

然而,刘一峰夙愿未竟,不幸在1946年10月2日攻打徐水车站的战斗中,被国民党军的炮弹夺去了宝贵生命。纵观刘一峰的一生,其为人聪敏,秉正义,始终勤奋求学,继而寻求革命,投身抗战。八年戎马生涯,驱日寇,战顽敌,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诞生,英勇奋战,屡立战功,最后血洒疆场,实乃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