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河市沟北小学,有这样一位数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11年,从青涩新人成长为学科名师,用初心守护乡村孩子的求学梦,用科研助力农村教育提质——他就是刘高,一名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乡村教师,也是2024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拟推荐教育部人选。
“2014年4月来到沟北小学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在这里扎下根,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孩子们。”回忆初入职的场景,刘高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如今11年过去,这份初心不仅未变,更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沉淀得愈发厚重。从普通教师到一级教师,从三河市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到廊坊市学科名师、骨干教师,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他在三尺讲台前的默默耕耘,是深夜备课、反复打磨课例的不懈坚持。
乡村学校里,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些渴望知识却缺乏自信的孩子,刘高常常用一句话鼓励他们:“知识就是你们的望远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能亲自走到那些课本里的地方去!”为了让数学课堂更有吸引力,他不断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设计分层作业,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搬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比例尺”“24时计时法”变得直观易懂。
在刘高看来,“好老师不仅要会教课,更要会研究”。他始终坚信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尤其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上,科研能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他主持的河北省课题《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双师课堂促进农村小学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今年顺利结题。该课题直面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痛点,通过信息化手段为课堂注入新活力,相关成果已在教学中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综合能力。此外,他还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让“科研赋能教学”成为自己的鲜明教学特色。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是刘高提升业务能力的另一路径。这些年,他带着精心打磨的课例、课件和教学案例,一次次站上各级竞赛舞台:《比例尺》《年月日》《时间探秘——24时计时法》等课例获河北省信息技术融合课大赛奖项,制作的微课、撰写的案例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每一次参赛都是一次成长,能让我更清楚地知道,农村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刘高坦言,这些认可不是终点,而是他探索更优教学方法的新起点。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的过程。”谈及未来,刘高依然选择坚守,“我会继续扎根乡村,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一个乡村孩子都值得被照亮,每一份小小的梦想,都能在教育的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