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极其残暴,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对待中国人民,企图以屠杀和死亡让中国人民屈服。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出自南宋名臣文天祥的《正气歌》。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他身陷囹圄三年,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威武不屈。1281年夏,他在牢房中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全诗共六十句,以浩然正气为纲,通过列举历代忠义之士的事迹,阐明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高贵节操和高尚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列强的欺凌下饱经苦难,然而在古老民族孱弱的躯体中,始终隐藏着不屈的灵魂,沸腾着抗争的血液。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中华儿女挺起胸膛,用生命与热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靠英雄诠释,也靠薪火相传。为了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直面“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疑问,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坚信“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立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广大扶贫干部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针对当前一些领域“卡脖子”难题,无数科技工作者把国家需求作为科研方向,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不畏强敌、勇于牺牲、将民族与国家利益高高扬起的精神与气节,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竭的精神伟力。

新征程上,纵使前路有再多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只要我们不断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