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红薯情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末逛菜市场,见摊位上码着堆圆滚滚的红薯,裹着薄薄一层泥,像极了儿时灶台上刚烤好的红薯模样。指尖触到那温乎的薯皮,恍惚间竟闻见了几十年前土灶里飘出的焦香,也把我的记忆拽回了那满是薯香的年代。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河北农村。那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大部分家庭的主粮小麦和玉米不够吃,高产的红薯渐渐成了人们心中不是主粮的主粮。

少时的记忆里,蒸红薯、煮红薯、灶坑烤红薯;红薯面饽饽、红薯面窝头、红薯面烙盒子、红薯面蒸大饺子、红薯面压饸络,还有红薯面擦圪斗,每天的吃食里都少不了这些角色。我最爱吃的是灶坑烤红薯。农村的大锅灶烧柴火,锅里贴饼子、熬粥、做干饭,待火烧余烬时,将红薯埋入灶坑灰堆,用余热烤熟。吃饭时,把焦黑的红薯从灰堆里扒出来,用手撕开发烫的外皮,一股清甜焦香的味道瞬间飘满整个房间。捧起来咬上一口,金黄烫嘴的薯肉裹着糖汁,一直甜到人心田。大人们有时还会在灶坑里烤几个青辣椒,一口红薯一口辣椒,吃得人浑身直冒热汗,那叫一个“舒坦”!最不爱吃的是红薯面擦圪斗。红薯面里加点榆树皮粉和成烫面,大锅上架好圪斗床子,把揉搓好的红薯硬团放在上面慢慢往前推擦,通过床子上的圆孔漏下形成圪斗,在滚烫的开水里翻两开后捞出过凉水。吃的时候浇上老咸菜汤加一勺现炸的花椒油,配上老咸菜丝或是青椒末。听上去很诱人,但这种擦圪斗不耐饥,还易引发胃酸过量分泌,淹心难受还反酸,几乎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吃食“噩梦”。

到了秋天红薯收获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囤上不少红薯,以备缺粮之需。各家各户按照红薯的品质分类:个儿大的擦成薄片,晾晒成薯干,送到生产队磨坊磨成红薯面,做成各种食品供全家食用;蹭破皮儿或镐伤的煮熟了,晒成熟薯干,一般给大人小孩儿当零食吃;长得歪瓜裂枣不耐看的就直接磨成薯浆,打成红薯淀粉。除少部分留作勾芡用外,大部分则漏成红薯粉条,过年的时候在肉汤锅里放上一把,煮熟了吃起来那真是其香无比呀!

我们这些小孩子那时对红薯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因为它吃起来软糯香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但易致腹胀、反酸、肠道产气,害我们出了不少笑话。印象最深的是那时上学念书,好多孩子每天的早点就是红薯。早自习后,同学们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就着凉水吃红薯。到了上正课的时候,肠道里产生的气体开始发作,上蹿下跳,往上胃反酸、吐酸水,往下则屁声不断。一堂课下来屁声一片,上课老师喟然长叹:“薯粮之气顺出就好。”同学们顾不得丢脸,全都笑成一片。

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日子慢慢好起来,白面成了家常便饭,红薯渐渐从主食变成了“调剂品”。再后来,超市里的红薯品种越来越多,紫薯、蜜薯、板栗薯,烤的、蒸的、炸的,做法五花八门,红薯的价格甚至超过了主粮小麦和玉米的价格。红薯也从过去的不入流,变为了健康食品。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人们还把红薯擦圪斗作为家乡的传统特色美食端上餐桌,游客吃后啧啧不已、赞不绝口。

如今,每每见到红薯,想起那段难忘岁月,我仍会感慨万千。于我而言,红薯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了。它是饥荒年代里的 “救命粮”,是我童年记忆里的甜,更是一代人对岁月的念想。那些啃着红薯度过的日子,苦是真的苦,可藏在苦里的甜,却比蜜还绵长。所以我时不时就爱跟孩子们讲关于红薯的故事,不是想让他们忆苦,是想让他们知道:甜,是从苦里熬出来的;暖,是在难里攒下来的。就像那红薯,埋在土里默默生长,挖出来却能暖透岁月,甜透人心。

这大概就是我的红薯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