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三战立勋铸军魂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于守滨近照。

于守滨的军功章。

本报记者 吕新颖 本报通讯员 王春良 高恒 文/图

抗美援朝的战火已熄灭70余载,但那片朝鲜半岛上的冰雪与硝烟,始终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无数中华儿女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站起来的中国。如今定居廊坊燕郊冶金西区的离休老干部于守滨,正是这场伟大战争的亲历者。在他的口述中,我们看到了这位生于1932年的东北大汉,用三次载入史册的血战,书写的志愿军战士的铁血荣光。

血战长津湖:冰雪中的生死突击

1949年5月,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17岁的于守滨便报名参军,编入华东野战军26军78师234团2营4连。一年后,朝鲜战争爆发,这支刚在江南完成整编的部队紧急北上,随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跨过鸭绿江,直奔东线战场——长津湖。

彼时的长津湖,正遭遇50年不遇的极寒。白天气温跌破零下20摄氏度,夜间更是骤降至零下30到40摄氏度。由于紧急入朝,第九兵团将士大多仍穿着单薄的冬装,于守滨所在的班10余人仅配有一两床棉被。每到夜晚,战士们只能将棉被摊在雪地上,挤在一起互相取暖,冰冷的雪粒钻进衣领,冻得人牙齿打颤,却没人敢有丝毫懈怠。

比严寒更难熬的是饥饿与补给短缺。为躲避美军空袭,部队不能生火做饭,每名战士每天仅能分到两个冻土豆。土豆硬如石块,牙咬上去只能留下一道白印,于守滨和战友们便把土豆塞进腋窝,用体温焐软后再一点点啃食。“只要能活着战斗,铁土豆也得咽下去!”多年后,于守滨回忆起这段岁月,眼中仍闪着坚定的光。

1950年11月27日晚,长津湖之战正式打响。数万志愿军将士如“冰雪战神”般从雪地里跃起,一夜之间将美军第七师和陆战一师分割包围。于守滨作为机枪副射手,随部队参与攻打五老里——这是美军防线的关键节点,一座桥梁被敌军重兵把守,志愿军连续强攻一天仍未突破。

“敌人怕夜战,咱们就夜袭!”连队干部根据战场经验定下策略。深夜,于守滨和战友们借着夜色掩护,匍匐着摸向美军重机枪阵地。月光下,他们发现三名美军士兵正蜷缩在掩体里熟睡,果断扑上去将其俘虏,同时缴获一挺当时最先进的美式重机枪。这挺机枪可灵活调整射击角度,火力远超志愿军装备的马克沁或九二式重机枪,为后续进攻提供了关键支援。

凭借这场夜袭的胜利,志愿军成功突破五老里防线,迫使美军全线撤退。长津湖之战中,于守滨和战友们虽未全歼敌军,却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将最凶悍的陆战一师逼入“历史上最长的撤退”。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于守滨被记一等功——这枚军功章,是冰雪与鲜血共同铸就的荣耀。

铁血三十八昼夜:七峰山上的生死坚守

1951年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进入胶着状态。美军集结机械化部队,向志愿军铁原防线发起猛攻,企图切断志愿军主力退路。危急时刻,于守滨所在的78师临危受命,承担起扼守七峰山的重任——这山横亘在美军进攻路线上,山腰的公路是敌军必经之地,堪称“咽喉要地”。

七峰山的地形给了志愿军有利之机:山腰处因修路形成一处断崖,上面长满树木,是天然的伏击阵地;山顶与山坡则可设置假工事,吸引敌军火力。于守滨和战友们迅速行动,在断崖处构筑战壕,将这里打造成“敌人的坟场”。他们深知,美军的进攻套路总是“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坦克开路—步兵冲锋”,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涌来。飞机投下的炸弹将山头炸得硝烟弥漫,大炮轰鸣震得地动山摇,坦克则带着轰鸣声向阵地逼近。于守滨和战友们按照预定计划,先让假工事吸引敌军火力,待坦克靠近后,立刻用反坦克手雷发起攻击。后来手雷耗尽,他们就抱着集束手榴弹冲上去,猛力塞进坦克履带,将其炸成“死乌龟”。每当坦克瘫痪,于守滨便操起机枪,对着跟进的美军步兵猛烈扫射,公路上很快堆满了敌军的尸体。

战斗持续的日子里,牺牲不断。许多战友倒在炸坦克的路上,有的在冲锋中中弹牺牲,有的在射击时被敌军炮火击中。于守滨也多次负伤,子弹擦过他的胳膊、腿,鲜血浸透了军装,但他始终“轻伤不下火线”。正射手负重伤后,他立刻接过机枪,继续向敌人射击,枪管打红了就用雪水降温,手指冻僵了就放在嘴边哈气,始终坚守在阵地上。

朝鲜群众的支援,给了志愿军莫大的鼓舞。他们冒着炮火,送来干粮和水,将重伤员背下阵地送往后方,用行动诠释着“中朝友谊”。于守滨在日记中写道:“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拳头、牙齿和敌人拼!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

就这样,于守滨和战友们在七峰山上坚守了整整三十八昼夜。这三十八天里,他们没洗过一次脸,全身被硝烟熏得漆黑,只有张嘴时露出的牙齿是白的;他们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雪水,始终保持着战斗状态。最终,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击退了美军上百次进攻,圆满完成阻击任务,为志愿军主力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西方山反击战:上甘岭的“侧翼屏障”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期间,于守滨所在的26军奉命前往五圣山、平康等地,承担防御作战任务,掩护志愿军主力撤退。其中,78师作为主力师,负责防守鸡雄山、斗流峰、西方山等重要阵地——尤其是西方山,它位于上甘岭侧翼,可直接用火力支援上甘岭防守,是“上甘岭的屏障”,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当时正值雨季,朝鲜半岛阴雨连绵。于守滨和战友们在泥泞中构筑工事,雨水顺着战壕流进衣服,浑身湿冷难耐;武器弹药、干粮和饮水也因道路泥泞难以补给,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战斗。即便如此,他们仍咬牙坚持,挖掘坑道、设置反坦克障碍,不断加强阵地防御能力。

美军对西方山的进攻格外猛烈。他们凭借飞机、大炮、坦克的立体优势,采取“集团冲锋”的战术,一次又一次向阵地发起冲击。志愿军伤亡惨重,为集中力量防守西方山,部队果断放弃鸡雄山,将全部兵力投入到西方山的防御中。

西方山的战斗异常惨烈,阵地几次易手。美军白天凭借火力优势占领阵地,志愿军就利用夜战优势,在夜间发起反击夺回阵地——这是志愿军最擅长的战术,也是美军最惧怕的打法。此时的于守滨已升任班长,他加入突击连,参与夜间反击。一次,防守阵地的土耳其旅四个连近千人正在熟睡,于守滨和战友们突然投掷手榴弹,爆炸声惊醒了敌军,他们趁乱发起冲锋,俘虏一批敌军,打跑其余敌人,成功夺回阵地,还缴获了数门120迫击炮——要知道,志愿军当时主要装备的是60迫击炮,120迫击炮的威力远胜前者,极大增强了志愿军的火力。

美军见正面进攻无果,竟使出“空降突袭”的招数。当美空降兵打开降落伞,距离地面仅十几米时,于守滨和战友们立刻集中机枪火力,对着空中的伞兵猛烈射击。降落伞下的伞兵成了“活靶子”,纷纷中弹坠落,美军的突袭计划彻底破产。

在于守滨和战友们的坚守下,西方山阵地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他们在这里坚守了20多天,敌军始终无法前进一步,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场战斗,再次证明了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实力——即便装备落后,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1952年6月,因在多次战役中伤亡巨大,26军奉命撤离朝鲜回国。至此,于守滨的抗美援朝经历画上句号。在这场战争中,他先后参加长津湖、七峰山、西方山等多场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身上的十几处伤疤,都是他为国家和人民立下的“军功章”。

如今,于守滨已步入晚年,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贡献:他享受县团级生活待遇,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于守滨常说,自己只是无数志愿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真正值得铭记的,是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精神。正是无数像于守滨这样的“钢铁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