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叩开“生命禁区”深部钾盐宝藏之门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陈正 本报通讯员 张有为 宋炯

在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驱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柴达木盆地东部盐湖钾盐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项目组采用“浅层地震+大地电磁”技术组合,近期在柴达木盆地牛郎织女湖周边锁定一片超过20平方千米的深部富钾卤水异常区。

当前,我国钾盐自给率仅为50%。而传统钾盐勘探方法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难以支撑国家增储保供的紧迫需求。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给地层做‘B超’和‘CT’,找到复杂地层结构下的钾盐资源。”项目负责人岳航羽指着屏幕上的波形与断面图说。

据介绍,“柴达木盆地东部盐湖钾盐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项目于2024年1月立项,旨在通过优化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组合,弥补传统钻探方法成本高、效率低等弱点,为柴达木钾盐资源增储保供提供可靠的勘查依据和科学的井位部署。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是资源宝库,也是“生命禁区”。位于海拔3000米高原上的工作区,夏天的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能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稀薄的空气、灼人的烈日、刺骨的寒风、变幻莫测的沙尘,是项目组的日常工作环境。

项目组成员背负沉重的检波器、电缆、电极走在工作区的每一步,都沉重如铅。“我们多流一滴汗,国家资源家底就多一分保障。”岳航羽总是冲在最前。

野外数据采集容不得有丝毫干扰。项目组成员常常在空旷的盐滩上忍受着极度酷热或严寒,屏息凝神、连续静坐数小时,只为记录下最纯净、最稳定的地球物理信号。风沙天,仪器瞬间蒙上厚厚的尘土,他们便一遍遍仔细擦拭,确保精密设备在恶劣环境中万无一失。项目组大地电磁技术负责人马德锡常说:“忍耐,不是被动承受,是为了那份精确数据的主动坚守。”

盐壳坚硬如铁。在工作区铺设电极线也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项目组成员挥动特制钢钎,一下下凿击,虎口震裂了,简单包扎继续干。为了一个关键测点的布设,他们甚至要跪在尖锐的盐晶上操作。遇到暴雨突袭,他们就只能背着沉重的仪器设备,在泥泞中艰难前行。

数据处理、反演解释、方案优化……到了室内处理数据的环节,项目组所在板房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

汗水浇灌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浅层地震就像给地层做精细B超。”在项目驻地简陋的板房内,岳航羽指着屏幕上密集的波形与色彩斑斓的电阻率断面图解释道。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捕捉不同岩层界面的反射信号,这项技术能清晰描绘盐层构造的起伏形态、内部结构,追踪含钾卤水的富集层位。而与之配合的大地电磁法,则如同深部电性结构的CT扫描仪,天然电磁场穿透力强,对低阻的含钾卤水反应极为灵敏,尤其擅长在复杂盐壳覆盖区“透视”深部目标。

项目组近期在牛郎织女湖周边锁定一片超过20平方千米的深部富钾卤水异常区,其规模远超预期,工业开发前景广阔,成功实践并验证了“浅层地震+大地电磁”方法组合在柴达木复杂盐湖环境下探测深部钾盐(卤水)资源的有效性与优越性。项目组应用浅层地震勘探在重点靶区实现了对地下千米深度内盐层分层、构造形态及内部小断裂的高精度成像,为理解钾盐沉积环境和富集规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地下解剖图”;运用大地电磁测深成功穿透厚层高阻盐壳,圈定的多个深部低阻异常区经综合解释证实为富含钾离子的卤水储集层。

总结成功经验,项目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技术流程,可为整个盆地的钾盐勘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示范。

这些成果,通过地质图件上新增的物探异常数据,展示了柴达木深部钾盐资源勘探的新路径,助力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