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北京某商场将“母婴室”更改为“育婴室”,设有自动门和隔帘,将哺乳区与换洗区明确分隔。爸爸们可以在换洗台区域为孩子更换尿不湿,哺乳区则仍为妈妈们保留私密空间。还有媒体报道,北京、上海、深圳一些大型公共场所,开始尝试在“母婴室”之外另设“父婴室”,专门方便带娃出行的爸爸们使用。
人民日报:“母婴室”改“育婴室”,一字之差显理念之变
一些“母婴室”只供妈妈使用,有的还在门口贴上“男士免进”的提示牌,无形中设置障碍。改为“育婴室”、另设“父婴室”,爸爸独自带娃出门会更省心。对于有娃家庭,这样的改变带来更多便利,让爸爸、妈妈或其他监护人放心使用安全、卫生、功能完备的照护设施。
优化升级育儿设施,体现了社会对生育责任的支持。这样的支持还可以更多样、更细致:比如在大型商场设置纸尿裤自动贩卖机,家长可以随时“补货”;在父母遛娃比较频繁的场所设置婴儿车坡道,方便进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亲子卫生间”,便利家长带孩子如厕……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往往就在这些小小细节中体现。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小细节里有,大政策里也有。延长产假、发放生育补贴并简化领取程序、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支付……不久前,国家出台了未满3周岁儿童的育儿补贴政策和学前教育优惠政策。这些举措接地气、重实效,体现了国家对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视,也实实在在减轻了育儿家庭的负担。
河北日报:“母婴室”变“育婴室”,让育儿之路更温暖
“母婴室”在公共场所日渐普及,为孕期、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提供了独立、舒适的休憩场所。然而,出于隐私保护等原因,许多“母婴室”服务单一甚至仅限女性使用,难以满足奶爸带娃的现实需要。
“母婴室”变为“育婴室”,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思想观念的进步。它不仅为不同性别的照料者提供了便利,更通过空间设置的优化,传递出包容、平等的育儿理念,折射出公共服务正朝着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育婴室”的推出,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完善的育儿设施,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推动“育婴室”建设,既要因地制宜突破既有空间限制,也要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从大型商圈延伸至更多社区基层。真正站在育儿家庭的角度思考,以柔软、贴心的设计不断化解公共服务难题,才能让每一位带娃出门的家长,都能在更多地方感受到便捷、舒适,让育儿之路更加温暖、安心。
湖南日报:设置“父婴室”的现实意义
“父婴室”的诞生,首先击碎了“育儿即母职”的陈旧枷锁。在传统观念中,育儿被默认为女性的天然使命,公共空间的哺乳室、尿布台无形中强化了这一固化认知。“父婴室”的出现,以物质空间的善意接纳,向社会宣告:养育之责,父辈同样义不容辞。
进一步看,此类设施巧妙纾解了公共空间中隐形的性别摩擦与伦理困境。当父亲携幼童出行时,孩子突遇内急,面对“男士止步”的“母婴室”标志,父亲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硬闯“母婴室”可能惊扰正在哺乳的母亲,引发不必要的尴尬;若不作为,则陷孩子于不适哭闹。北京惠多港的“父婴室”,正是洞悉了这一现实痛点,堪称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共情智慧。
从“母婴室”独霸天下到“育婴室”“父婴室”的多元探索,清晰勾勒出公共服务理念从“满足基本所需”迈向“关照多元体验”的升级轨迹。这回应了“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模式消解的现实——双职工家庭普及、全职爸爸涌现、单亲父亲增多,社会结构变迁呼唤公共服务体系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