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建立“河北福嫂”进京津基地7个,为廊坊妇女搭建稳定就业桥梁;组织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1238场,让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充实群众精神生活;实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防控工程,完成约80.3万名学生筛查工作……今年以来,随着我市民生工程建设“进度条”的持续刷新,这些饱含温度的举措正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让美好生活愿景照进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年初,我市印发《廊坊市2025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更是一诺千金的“军令状”。市委、市政府将20项民生工程作为全年工作主线,聚焦医疗健康、老幼关爱、教育提质、文体繁荣、交通畅联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实施。截至7月底,10项工程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余10项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快速刷新的“进度条”,印证了民生工作的扎实成效,成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各级各部门要扛牢责任、狠抓落实,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度任务,以可感可及的成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提升质效,精心耕耘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绝非“建成即止、有了就行”,必须兼顾质量与效率,双管齐下、同步推进,让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得到群众认可。一方面,要坚持质量为先,打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廉洁工程。在质量把控上,强化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压实参建单位责任,强化各环节管控,同时对已完成的民生工程进行“回头看”,确保工程优质可靠;在安全保障上,加强工程安全监管,强化施工安全理念,确保建得安全、用得放心;在资金使用上,时刻绷紧廉洁这根弦,加强审计和纪检监督,确保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到项目上。另一方面,要坚持效率为要,压紧责任链条,拿出过硬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顺利完工。
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明年布局。民生工程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持续作答的“长期课题”。唯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布局,才能形成“年年有进展、岁岁见成效”的良性循环,让民生福祉不断叠加升级。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深入研究、汇聚民智,提早着手谋划2026年20项民生工程。要突出问需于民,充分发挥12345热线“晴雨表”作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掌握、回应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确保民生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把惠民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要紧跟政策导向,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试点示范和资金项目,有效融入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设置目标,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贪大求全,坚决杜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确保谋划的民生项目契合廊坊发展实际、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要凝聚合力,统筹协调抓好落实。民生工程系统性强,从资金筹措到项目落地,从质量监管到后续运维,每一个环节的衔接、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离不开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市发改委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上对下沟通协调,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靠前指挥,对民生工程实行清单化、台账式管理,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区)的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市政府督查室要把20项民生工程列入重点跟踪问效内容,通过定期督查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每一项都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每一项民生工程,真正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分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