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回兵华北,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从11月开始,日军开始实施对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大清河北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许多部队被迫转入外线作战。
1942年7月,冀中区委为推动十分区根据地恢复工作,使部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将八分区所属的文(安)新(镇)县划归十分区领导,改称第四联合县。同时任命刘秉彦为十分区司令员、代理地委书记,吴健中为政治部主任。十分区下辖三十五和四十三地区队及四个联合县大队。
9月,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指示:“建立以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一带之苇塘为主的游击根据地,逐渐向外扩张,恢复与开展工作。”十分区领导充分调查研究后,决定开辟文新县东北部的大苇塘位,以苇塘为依托,从边缘逐渐深入,恢复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
这块大苇塘,分布在文安、霸县、津武三县,展开在大清河两岸。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10余公里,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据此苇塘,向北威胁胜芳,南渡大清河,可退守文安洼,乘船直达任丘、大城县境;还可控制大清河的苏桥至安里屯一段水路,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从大清河乘船西经白洋淀可达保定,北登陆路可抵天津,苇塘离天津最近,对天津的敌人威胁最大。敌人也估计到苇塘是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所以对苇塘、大清河封锁得很严。从苇塘周围的村庄设了30多个据点,仅胜芳一地就驻有日军50余人,伪军2000多人。
十分区领导经过商量,决定争取伪军头目黄锡标、张兰亭的协助,以他们为突破口进入苇塘。经过说服教育,他们答应秘密协助八路军开进苇塘。经过周密安排,由储国恩率领第一支部队(文新县大队)作为先头部队于8月份的一个夜晚,在黄锡标、张兰亭的秘密配合下安全开进苇塘,开始了在苇塘中建立红色家园的第一步。
1942年9月27日夜,趁敌人过中秋节之时,刘秉彦司令员带领分区机关和四十三区队三大队,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在刘广钰、储国恩等同志的接应和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一船一船地渡过了敌人的“牢固防线”大清河,进入了苇塘。两军会师后在分区领导指挥下,侦察摸底,选派出精兵良将,对敌人展开了游击战。苇塘根据地的八路军神出鬼没,严重威胁着敌人,使日伪军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从1942年冬季起,日伪军集中1万多人,发动了向苇塘的“扫荡”,妄图把分区、地委及其部队赶出苇塘。
敌人先是强拉来数千民夫割苇,企图使八路军失去掩护。抗日人员化装后深入到民夫中,进行宣传教育,并约定听到对空鸣枪,他们就一哄而散,各自逃跑回家,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一计不成生二计,敌人又用火攻。谁知,芦苇并不是成片地燃烧,烧起来的火旋转着前进,开几条“胡同”就灭了,火攻的计策也以失败告终。两计不成,敌人又不敢深入苇塘,只好每天在王泊至崔庄子之间的河堤上,往苇塘里炮击。炮弹炸在水里,激起一个个水柱,没有什么杀伤力。八路军事先得到消息,分成若干战斗小组,散伏在苇塘边沿寻机打冷枪,袭击敌人。敌人轰击了几天,炮弹消耗了不少,却未收到任何效果,只好作罢。
日军三计败北,恼羞成怒。最后从各据点调来大批日伪军,并出动飞机、大炮掩护,施行层层包围,企图进入苇塘,同八路军决战。分区领导决定:为保存实力,要避实就虚,留下一个分队与敌周旋,掩护大部队人员撤出苇塘。随即,分区地委专署机关及部队秘密转移到二联县米家务、板家窝一带。留在苇塘的一个分队在储国恩大队长的带领下,机智、勇敢、巧妙地同日伪军周旋了10多天,击毙日伪军200余人。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也在夜里乘船转移到文安洼。十分区领导机关和部队第一次创建苇塘根据地,从进入到撤出仅3个月,但以苇塘为依托进行的恢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