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生机盎然的田园交响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B02版:第六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春,徐州遭遇严重旱灾,持续数月无雨,“千里赤地,草木焦枯”,春耕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濒临绝境:“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身为一州长官,苏轼亲率官员、百姓至石潭求雨,效法古代“舞雩”之礼,更作《徐州祈雨青词》以示虔敬。天降喜雨后,苏轼按照当地习俗率众从徐州城东门出,经子房山、响山,前往石潭祭神谢雨,沿途需穿越枣林、桑田与村落,这组《浣溪沙》词即记载途中观感,共五首,此为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作上阕集视听于一体完成绘景,实现了动态与声音的交响。首句写所感,开篇以枣花簌簌落衣的细节,赋予画面触觉质感。枣花,诚如周汝昌先生所云:“无丽色,无浓馨,形状屑细,最不惹人注目。”春季盛开,黄色花蕊细小如球,风过纷纷飘落于行人身上,“使之衣襟皆满,飒飒如闻声响”,乡野清新之气迎面而至。

枣树耐旱,花期4至5月恰逢春耕尾声。徐州民间有“枣花落,麦穗黄”的农谚,枣花飘落预示麦收将至,词人笔下的“簌簌枣花”不仅抒写眼前乡村风物,更暗含“农事将兴”的深意。“衣巾落枣花”的细节,既写实景,又暗含对丰收的期盼。

二句写所闻。“村南村北响缫车”以缫丝声打破静谧,暗合农忙时节,“村南村北”则凸显整个村庄的忙碌。缫车作为抽取蚕丝的工具,古已有之。唐代诗人王建曾有“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的诗句。北宋时期徐州蚕桑业发达,缫丝是乡村经济的主脉之一。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曾提及“徐州民勤于蚕桑”,词中“缫车声声”正是这一史实的文学化呈现,其声响遍村庄南北,彰显出乡村经济的繁荣。

三句写所见。“牛衣”此处借代特指老农,衣着粗拙,在古柳浓荫处吆喝贩卖黄瓜。“牛衣古柳卖黄瓜”以粗布衣的老农、古柳、黄瓜构成质朴的乡间图景,生动体现出乡村贸易的活跃。上阕三句从视觉到听觉,从自然到人文,层次分明地勾勒出趣味盎然的乡村风俗画,不仅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也暗示了久旱逢喜雨后农作物的丰收,透露出农家与词人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

词作上阕凭借景与声尽写出乡村的繁忙与生机,下阕则回归到词人自我感觉的深入探究叙事:描写谢雨归途情形及内心感受。

“酒困路长惟欲睡”直陈旅途劳顿,本来天降喜雨,词人心境大畅,祭拜龙神之后应该有一番痛饮,归途路远倦意来袭。“日高人渴漫思茶”,则生动道出天气炎热,又困又渴,“漫”字颇为生动,俞平伯先生解释为:“漫者,随随便便……正因十分渴,胡乱想喝点水,所以不管哪个人家,就去敲门借茶。”苏轼用“惟”与“漫”强调了困渴交加的窘迫,为下句的转折设下精妙伏笔。结句“敲门试问野人家”顺势而出,浑然天成。“野人”,即为乡野农家,“敲门”彰显叩门之礼。民间习俗中,陌生人须先叩门三声,待主人应允后方可入内。苏轼“敲门试问”,既守礼法,又显谦逊。“试问”尤其凸显词人的谦卑恭谨。虽为州官,但苏轼从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而是恭谨有加,一杯茶也要叩响农舍小心试问,彰显出他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与尊重,生动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词中写景,诚如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言:“皆带有雨后人民喜悦与农作物欣欣向荣之意……太守口渴,敲门求饮等事,又将官民一片融洽之情,轻轻写出。”

苏轼这组《浣溪沙》词作,将乡村题材引入北宋词坛,打破了文坛早期词作多写儿女之情的“艳科”传统,不仅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而且对于语境开拓具有积极影响。词人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百姓生活,最早采用词的形式表达对农民群体的关心关注,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苏轼乡村词作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开创了宋代士大夫的“乡村书写”范式,后世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插秧歌》以及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田园词等,皆受其影响。尤为可贵的是,苏轼的乡村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亦为研究北宋乡村经济、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源。

这首词采用质朴传神的白描手法,摒弃了华丽辞藻,采用“枣花”“缫车”“牛衣”“黄瓜”等朴素的乡村意象,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如“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粗布衣、老柳树、鲜黄瓜的鲜活组合,完美还原了农耕生活的本真面貌。

词作以声衬静,动静相生。“缫车”嗡鸣与落花“簌簌”声冲破了乡村的寂静,更加凸显出后者的宁静与安详。这种“蝉噪林逾静”的手法,增强了田园景色的静谧氛围。

词中采用倒装句式,更显奇峭生动。“簌簌衣巾落枣花”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装,类似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的主宾倒置,强化了“落”的动态与“衣巾”的触感,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全词兼具写形、状声、抒情的多重蕴涵,描绘出一幅鲜活明丽、声情并茂的乡村风俗画,富有声音与情感,犹如一场视听交响乐。

词中洋溢着作者对乡村风物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美,如枣花飘落的诗意、缫丝声中的活力、卖瓜老农的淳朴,都彰显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与劳动的亲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谢雨之行本为祈求风调雨顺,尽管词中并未直接抒写旱情困境,但“酒困路长”的疲惫、“敲门试问”的谦卑,都暗示了身为地方官员的苏轼对百姓艰辛的体察与共情。

苏轼的《浣溪沙》不仅是一阕词,更是一部微型“乡村社会史”,质朴的细节洋溢着历史的温情:枣花是农耕时节的时间标记,缫车是时代经济的鲜活脉搏,牛衣是百姓民生的真实底色;敲门声叩开了官民联结的心扉,茶烟袅袅唤醒了世间可贵的温情;与“野人家”的对话,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士大夫体恤民心的赤诚。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秉持“民为邦本”之思,始终以百姓福祉为念的苏轼,用最朴素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最生动的历史记忆。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李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