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对复杂局面、推进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硬素质,问题意识深刻体现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担当的负责任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清醒正视问题的态度以及自觉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面对问题的态度,如同一面镜子,既体现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也映照其胆识、气魄与胸怀。出了问题并不可怕,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无视问题的存在,甚至采取掩盖、回避的态度。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担当起应有的责任,面对困难不松懈,面对问题不退缩,面对责任不逃避。同时,也有一些党员干部缺乏问题意识,要么看不清问题的本质,要么找不准问题的关键;有的虽然发现了问题,但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试图将矛盾上交、把责任下移。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正视“真问题”,因而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
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又是推动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从工作方法的角度看,问题往往表现为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偏差和落差。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工作中出现偏差、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复杂的形势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深入研究,才能弄清问题的性质,找到症结所在,不断创新和改进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只有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如果总是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践,那么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就只能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处在实践第一线,对问题的感受更为直接、真切,对情况的了解也更为详细、透彻。党员干部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勇于直面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能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正视和解决“真问题”,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政治担当。具备这样的政治担当,就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和气度,主动对标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找差距,锻炼“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在复杂现象中敏锐捕捉问题的关键症结,把化解矛盾的过程转化为创新治理的实践,把破解难题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解决问题中为改革发展汇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