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吴喜增:浩气凌云 视死如归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吴喜增是大城县南席阜村(原属任丘县)人。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支队副司令员,1943年牺牲于河南省长垣县。

吴喜增又称吴锡增。父亲吴培元是个开明士绅,因和本村地主打官司,家产荡尽,被关进天津大牢。其父出牢后带着吴锡增闯关东,下煤窑、打猎、扛活,后来在朋友帮助下,终于胜诉,从此吴家父子名声大振。

吴喜增幼年读过几年书,十几岁时参加本村村民吴恩荣组织的武术班习武,练得一身硬功夫,120斤重的长把大铁刀他运用自如,300多斤重的石碌碡(农村轧粮用的工具)他也能单臂抱起走十几米远,被附近农民称为“大力士”。

吴喜增自幼为人正直,性情刚毅。1937年七七事变后,吴喜增立志报国,奋起抗敌,号召任丘、大城交界一带数十个村庄村民,成立了抗日联庄自卫团(又名抗日联庄会),组织起300多人,拥有长短枪200多支,吴喜增被推举为团长。

1938年春,日寇沿津浦、平汉两铁路线攻击推进,曾一度攻占任丘县城。25岁的吴喜增思维敏捷,谋略过人,他考虑到要想抵御强敌,必须联合各地抗日武装,共同抗战才有出路,遂率队投奔任丘县吕正操领导的抗日人民自卫军游击第1师高顺成部,编入庞大川团,任营长。同年5月,自卫军奉命开赴安平县整训,庞大川团编为冀中军区第1分区独立第2团,吴仍任营长。10月奉命攻打交河日军据点。

1939年初,1分区21大队合并到独立2团,开赴冀西易县整训,独立2团编为晋察冀边区野战第16团,吴喜增任2营副营长(后为营长),并加入党组织。在抵抗日寇进攻岭西的战斗中,他率领部队英勇杀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打退了日寇的数次进攻,保卫了边区。同年10月,16团回到冀中,奉命开辟交河、东光、阜城、景州等新区。他们在阜城至古城的公路上打伏击战,全歼日伪军百余名,活捉日军3名,缴迫击炮1门,轻机枪5挺,长短枪100余支。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国民党顽军第39集团军石友三部在冀南地区屠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冀中军区组成南进支队,与冀南军区共同讨逆,其中16团是主力团之一,奉命南征讨逆,经过3个月的战斗,把国民党派到敌后进行反共的第39集团军等5万余群众赶到黄河以南,粉碎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在以上战役以及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中,吴喜增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其后冀中军区16团、21团归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1年4月至1943年初,吴喜增到抗大2分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担任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支队副司令员,在滨河地区(黄河西岸的长垣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43年10月,独立支队奉命打击敌人抢粮队,进驻黄河西岸的河口村。一日清晨,侦察员报告:在河口村以北十几里的商丘集,约有500名伪军正在吃早饭,看样子是来抢粮的。吴喜增立即和支队副政委张万章商议,决定打一个伏击战。张万章带两个连埋伏在村外的坟地里,吴喜增带3个连埋伏在村庄的路边和房上,同时派人与骑兵团联系待战斗打响后,请骑兵团配合追歼敌人。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时,我军突然以密集火力向敌人射击,指挥官当即被击毙,敌人乱了阵脚,重机枪和炮还驮在马上,后撤一公里才拉开阵势向村内进攻。

在敌人布阵时,吴喜增发现敌人是日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占有优势,硬拼下去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保存实力,立即传令张副政委带领部队撤走,他带领一个排作掩护。撤至黄河中心(当时黄河改道,河内无水),吴喜增腿负重伤,战士们要抬着他走,他坚决不让,只留下一支步枪和一些手榴弹,命令同志们快撤,他做掩护。吴喜增利用河心沙港作掩体,一连打死、打伤20多个敌人,直到他负伤不能动了,敌人才敢上前把他捉住,抬到黄河东岸的东流种村,捆在树上毒打,逼他说出部队撤退方向。

吴喜增视死如归,破口大骂。敌人见问不出口供,就对他施以重刑,割舌挖眼,剖腹挖心,惨不忍睹。吴喜增牺牲时年仅30岁。敌人走后,群众将其遗体装殓掩埋。

(本报记者 张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