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这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战士徐光耀写给父亲的家书,既有朴素动人的人间亲情,又表达了坚决投身抗战的革命意志和对胜利的信心和憧憬。
徐光耀是河北雄县人,1938年参军,创作的《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等作品,展现了河北军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抗战必胜,这是一个民族在浴血抗争中铸起的共同信念。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国内曾产生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思潮。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一系列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廓清思想上的迷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战争是国力、军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精神的较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河北人民抱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入抗日的滚滚洪流。
这里,打响了察哈尔抗战第一枪。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
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战场。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晋察冀军区机关从山西五台挺进阜平,创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第129师在刘伯承等领导下挺进太行,以山区为依托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上述两大根据地的开创,提供了在敌后山岳地带建立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范例。
而1938年初,冀中平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则提供了在敌后平原地带建立根据地以坚持平原抗战的范例。
根据地,像一把把钢刀插入敌人胸膛。
“烧光、杀光、抢光”,侵略者在根据地不断实施暴行。从1938年1月至1942年11月底近5年内,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累计2430日。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河北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从未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从未动摇。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