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均,1913年生于河北省武邑县高务村一户农民家庭,1933年毕业于省立第十四中学,同年参加革命,1935年入党。曾任中共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冀中五分区第五游击总队政治部主任、十分区三联县县委书记等职,1941年11月19日在永清县南岔口村遇难,终年28岁。
高均中学毕业后,抱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武邑县圈头镇消费合作社,积极从事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高均由地下党负责人介绍到阜平县军政学校学习,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军事训练。
1938年10月,高均到霸县任43大队政委、县委军事部长、县委委员。到任不久,日伪军6000余人,对永清、固安、新城、雄县、霸县进行四路合围扫荡。霸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县大队于12月5日撤出县城,向大清河南转移。因突发情况,地委任命高均为霸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39年1月,高均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和敌后抗战的有利条件,指出:敌人所占据的只是县城和几座孤立据点,而党组织在农村已经扎根,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抗日热情,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有丰厚的群众基础,对敌斗争的方式需适应已变化的新形势。
高均的胆识,得到了大家的钦佩。1939年2月底,高均率领全体干部战士返回霸县西、北部农村,与在敌后站住脚的北区区委,以及十几个农村党支部紧密结合开展工作,建立区、村抗日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培训干部,开展各项抗日工作。1939年9月,全县五个区的党政机构和抗日群众团体都建立起来,各村政权和群众团体也相继恢复。一、二、三、四区的137个村贯彻实行了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抗日的积极性。妇救会组织妇女讲文化知识,学革命道理,搞生产支前做军鞋军衣、救护伤病员等,并动员一批妇女脱产参加革命队伍;儿童团组织少年站岗放哨、送信;自卫队破路挖沟,掐断敌人电话线……
高均特别重视培养干部,连续举办两期民政干部训练班,培训100余人成为抗日骨干力量。整训中,他亲自讲授政治课和军事课,注意在战士中发展党员,淘汰不纯分子,使县大队成为坚强的抗日力量。县大队扩编整训不久,上级决定将霸县县大队上调军分区,改编为警卫连。后来,分区命令将成分复杂、思想混乱的300余人便衣队改编为霸县县大队。高均立即选派张铭禄等优秀干部到县大队任副政委和各中队指导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培养骨干力量,吸收积极分子入党,使这支部队的素质很快得到提高。
高均善于研究敌情,掌握斗争策略。1939年9月,地委决定,分区建立第五游击总队,调高均任总队政治部主任。他经常深入干部战士中间谈心,把思想教育做到基层,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坚定抗战信心。1941年9月,为坚持敌后斗争,地委将十分区划分为三个联合县,高均任第三联合县县委书记。三联县以永清为中心,包括永清、安次、固安、霸县、武清等县的全部或一部分。党的基层组织薄弱,社会情况复杂,环境更加残酷。为便于恢复农村党组织活动,高均建立了一些秘密联络站,掩护县区干部活动。11月19日,三联县县委在永清县龙虎庄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冀中区党委会议精神,研究斗争方针和策略。会后连夜分赴各地,当高均等人途经永清县南岔口村时被杀害。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干部高均,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南岔口及附近村庄的党员和群众,于1966年7月在南岔口村为高均立碑,以示对烈士的永久怀念。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