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王山:为党忠诚 誓死不屈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山,原名王云奇,号雨珊。1898年生于河北省固安县圈头村,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任“华北民众自卫军”军政学校校长、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新城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十专署财政科长、二联县县长等职。1948年2月,被盘踞在十分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头目王凤岗杀害,终年50岁。

王山自幼读书,聪颖好学。在保定师范毕业后任教于保定同仁中学,在此期间,他接受进步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骨干力量。1929年,正值革命处于低潮的白色恐怖时期,王山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把自家作为党组织召开秘密会议、编印党的文件材料的场所和联络点。1932年,他积极参加了营救在保定二师学潮中被捕的地下党员和捐助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的革命活动。

1933年4月,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王山被迫离开保定,回到固安,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固安,他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革命,宣传抗战,影响许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平津两市学生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1月8日,平津两路学生会师固安。学生受阻城外,饥寒交加,形势极为不利。王山闻讯,迅即组织60余名学生,不顾当局禁令,冒着生命危险,从城西北角缒城而下,为他们安排了食宿,帮他们顺利完成了平津学生在固安会合编团的任务。

王山支援宣传团的行动,触怒了敌人,欲将他逮捕。他得知消息后和教师王惠生一同离开固安,到新城县躲避继续即以教书为掩护,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和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人江东升在雄县县城兵变,自立“山头”,号称“四大队”。鉴于江东升有抗日愿望,新城县工委书记刘佩荣派王山、唐保蘅二人到四大队做争取工作。经过艰苦努力,在江东升的所在地成立了政工处。王山以此为阵地,出小报,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设立了教导连、训练团、军政学校(王山任校长)等组织,为这支部队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改编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8年底,王山受党的指示,组建新城县第一届抗日政府,并任第一任县长。其间,他迅速建起了区、村政权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合理负担、除奸反霸、统一战线等工作。

1942年初,王山受命担任二联县县长。他勇挑重担,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伪和汉奸势力,并筹划建立“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明里应付敌人,暗里开展抗日斗争。他还广泛联络知识界和地方绅士中的开明进步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组织“反攻救国同盟会”,并亲任会长。1942年春,王山由于躲避敌人抓捕,长期隐藏在地道或暗室里,两腿生疮,溃烂化脓,行动十分艰难。县委让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休养治疗,但他坚决不去,继续带病处理政务,有时晚上还让别的同志用大筐抬着他到敌人据点前喊话,开展政治攻势。“王山县长坐抬筐”带病坚持工作的事迹,一时在十分区传为佳话。

1942年春季大旱,影响了播种,老百姓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王山经过深思熟虑,号召群众广泛种植土豆,以土豆代粮,使群众顺利度过灾年。1944年3月9日,十分区警卫连在林子里同敌人展开了激烈遭遇战。王山在增援路途中被捕。后来,王山在狱中经常给难友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战的形势和任务,组织难友同敌人开展斗争,还成立了狱中党支部。1945年8月,日本投降,王山出狱回到十分区,到冀中区党委党校学习。1947年,王山回到固安县,在独流、马庄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大清河北形势恶化,王山和妻子吴其华在向大清河南转移过程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并杀害。

王山对革命事业、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