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五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砸毁枪支,纵身跳崖。

狼牙山纵身一跃,用生命诠释了不屈不挠、慷慨赴死的铮铮誓言。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畏?

1939年3月29日,一个遍体伤痕的文弱青年,大步跨上一个土坑坑沿,回头喝问:“时辰到了吗?”

在十几天前一次下村工作中,眼看村民为掩护自己惨遭杀害,这位上一年刚刚当选曲周民选抗日县长的年轻共产党员,在人群中大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我就是郭企之!”

被捕后,他被敌人用铁丝穿透双手,严刑拷打。

直到刑场上,敌人还试图用邱县伪县长的职务“打动”他。他却纵身跳入了敌人为活埋他而准备的土坑。

一锹土一声逼问。

当黄土埋过他的胸口时,敌人又一次劝降:“不能暂时投降吗?”

已经呼吸困难的他,用尽最后气力回答:“不能,一分钟、一秒钟也不能……”

冀中平原的一个墓碑上,刻录着三位干部就义前的情状:“当其在室内,以只身抗敌伪,坚贞不屈。向敌伪汉奸叫骂时,声闻数里,风惨云变。”

更多的英雄故事,没有铭刻于碑文,没有记录于报章,没有定格于影像,而是散落在我们脚下的泥土里。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烈?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几乎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

照片上,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子,怀抱稚嫩的孩子,脸上流露着灿烂的笑容。女子名叫张立,是晋察冀军区锄奸部机要科科长。

1943年9月,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23岁的张立在阜平县柏崖村被俘。敌人严刑逼问,让她供出党组织和八路军人员情况,张立断然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砍断她的右臂,把她不满三个月的儿子丢进沸腾的开水锅,孩子被活活煮死……

太行山间,阜平县花山村一座陵园静谧肃穆,张立安葬于此。22座墓碑有名有姓,还有4座有姓无名,22座只刻着“抗战烈士之墓”。

73岁的守墓人赵玉山与英魂相伴44年,他说:“没有先辈们的牺牲,就没有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种怎样的期盼?

村口的土坯墙前,几个穿着布衫的小伙登上梯子,在墙上写下一行字:“抗战高于一切!抗战必胜!日寇必败!”

虽然已经101岁,但侯文长对80多年前的这一幕依旧印象深刻。当年写下抗战标语的少年中,有一个就是他。

侯文长出生在保定高阳县河西村。日军“大扫荡”时,他流离失所,辗转来到北平,秘密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宣传抗日思想。1945年,他带领同学们创办《文艺大众》刊物。“天快亮了!天快亮了!”发刊词中那句呐喊,道出了多少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抗战时期,河北留下姓名的烈士达10万多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河北各根据地军民牵制、抗击、消灭大量日伪军,最多时抵御了三分之一的侵华日军、一半以上的伪军。

太行丰碑,是河北儿女用鲜血染成的,用生命铸就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硝烟已散,但那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仍如太行山般巍峨。

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每晚点名先点“五壮士”,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84年。

“马宝玉!”

“到!”

“胡德林!”

“到!”

…………

跨越历史的应答,仿佛在告慰那些长眠的英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你们用鲜血浇灌的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