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一切骨肉亲戚朋友无暇顾及辞别……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
留下这封家书的人叫高捷成,牺牲时年仅34岁。苍松翠柏间,高捷成和200多位烈士长眠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陵园入口处,一座24米的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上,“无上光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塔顶那颗红五星与其交相辉映。
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在河北大地,这样的记忆从未远去。
从1933年日军炮轰山海关,至1945年胜利钟声敲响,燕赵大地是除东北三省外,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最曲折的地区。
城市被轰炸,村庄被焚烧,父老兄弟惨遭屠杀……日寇铁蹄践踏华北,抗日烽火燃遍大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英雄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只因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河北,献县回族英雄马本斋愤然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骁勇善战,令日寇闻风丧胆。
日军抓走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这位母亲绝食7天,壮烈牺牲。
马本斋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1年秋,为阻击日寇,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5名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葛振林、胡福才、宋学义,打光最后一枚子弹,(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