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2版:第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

一个月零三天,平山县就有1700名农家子弟告别锄头扛起钢枪。这支由整县子弟组成并直编八路军的铁军,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燕赵儿女踊跃参军,八路军中出现了以战士籍贯命名的平山团、阜平营、灵寿营等建制。

河北大地上村村是堡垒,人人是战士。

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文救会、儿童团和自卫队……根据地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组织归属,为抗日提供后勤供给、兵员补充、伤员救护、敌情侦察、通信联络。

在位于邯郸涉县赤岸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仓库里,保存着一条长逾五十米的褐色麻绳。

1942年5月,涉县庄子岭村妇女李才清正是用这根绳子,将54名伤病员拦胸、拦腰绑住,拖拽到村后山腰间50多米高的山洞里,使他们逃过了日军的疯狂“扫荡”。

任凭日寇放火烧屋、刺刀威逼,李才清一家咬紧牙关,始终未吐露半字,“不能说,组织上交代的,杀头也不能说”。

这条麻绳,见证着抗战岁月里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唇齿相依,更折射出燕赵儿女深植骨髓的爱国情怀——为保护人民的子弟兵,甘愿奉献一切。

这当中,有用生命保护八路军的堡垒户。

在1942年的“大扫荡”让燕赵大地阴云密布时,在日寇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叫嚣“一家藏共,十家杀头”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八路军藏在家里;当日寇把屠刀架在脖子上,逼问“八路军藏在哪儿?八路军的物资藏在哪儿?”时,他们咬紧牙关,甘愿血染黄土。

这当中,有英勇杀敌的民兵。

雁翎队队长郑少臣穿梭芦苇荡,痛打敌人保运船;“爆炸英雄”李混子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一身谋略点子频出,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最坚定的行动,一次次让敌人闻风丧胆。

太行山发出怒吼,“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大平原热血激昂,“游击健儿青纱帐里逞英豪”;白洋淀里桨声急,“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

这是信仰的力量,不负人民以命相托的信任,立下保家卫国的誓言。

这是血脉的长城,由万千身躯共同垒砌,用最朴素的爱国情怀淬炼成钢。

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儿女,用赤子之心,筑起民族存续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