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政工工作”)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贯穿于单位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保障单位稳定发展和提升服务效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普及,以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干部职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信息接收习惯。传统以会议、文件、谈心为主要手段的政工工作模式,在信息过载、主体多元、互动即时的新媒体环境下,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政工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话语体系的滞后性。传统政工工作的话语体系往往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和理论性,语言风格相对严肃、刻板,与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偏好使用的轻松、活泼、个性化的网言网语形成鲜明反差,导致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难以引发年轻干部职工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形成“话语鸿沟”。
传播方式的单向性。长期以来,政工工作多采用“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而新媒体的核心特征是互动性、参与性和即时性,用户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平台上极易被忽视或边缘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情感连接。
工作对象的复杂性。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干部职工的信息来源空前多元,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交织碰撞,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冲击。同时,干部职工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表达意识显著增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突出,给政工工作的精准研判和有效引导带来了较大难度。
队伍能力的局限性。部分政工干部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不足,习惯于传统工作路径,存在“本领恐慌”。他们不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规律,缺乏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难以驾驭网络舆情,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新媒体环境下政工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机关事业单位政工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从理念、内容、方法到队伍进行系统性重塑,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互动为特征的“智慧政工”新格局。
理念革新: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与“用户思维”转变。
政工工作人员必须放下身段,将干部职工视为服务的用户,而非管理的对象。要树立用户思维,深入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职工的信息需求、兴趣点和话语习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同时,要强化服务思维,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平台倾听心声、回应关切、排忧解难,在真诚服务中增强政工工作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实现从“灌输”到“吸引”的转变。
内容创新: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与“情感共鸣”转化。
内容是政工工作的灵魂,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对内容生产进行革命性改造。一方面,政工工作人员要善于运用“微观叙事”将宏大的政策理论、先进的精神品质转化为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身边人、身边事。通过讲述本单位、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奋斗故事、感人事迹,让正能量有大流量,让主旋律更接地气。另一方面,要注重情感共鸣,多运用图文、短视频、H5、直播等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情感话语,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艺术魅力感染人,让政工工作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方法优化:从“单一渠道”向“矩阵传播”与“数据赋能”升级。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桥梁,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内部APP等多种平台,实现内容的一次生产、多元分发、多端触达,不同平台定位不同、风格各异,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声的传播合力,确保主流声音能够覆盖所有干部职工。其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精准画像,了解谁在看、看什么、有何反馈,从而动态调整内容策略和传播方式,提升政工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队伍重塑: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与“社群化”发展。
人是决定性因素,新媒体时代的政工干部必须是“多面手”。要加强对现有政工干部的系统性培训,使其不仅懂政治、懂业务,还要懂传播、懂技术、懂网络,掌握内容策划、图文排版、视频剪辑、舆情应对等基本技能,成为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复合型政工人才。同时,要改变政工干部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一支由政工干部、业务骨干以及相关网民组成的政工工作社群,鼓励他们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在各自的人际网络和社交圈中主动发声,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放大效应,构建起覆盖广泛、充满活力的内部思想引导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