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峰是永清县张家务村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7年开始进入抗日活动,1943年牺牲在北营,是当时永清一带“便衣队”中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37年秋,永定河两岸狼烟四起。日军铁蹄践踏之处,尸骨成堆,火光遍地,黎民百姓惨遭涂炭。孙瑞峰睹之于目,恸之于胸,一股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民族自尊心冲撞着他。于是,他回乡串联起要好弟兄,拉起了十多人的队伍。由于力量单薄,又没有明确指导思想,便游荡在永清城北一带。
次年,永定河、大清河两岸人民的抗日斗争掀起高潮,武装力量不断扩大。朱占魁领导的抗日先锋队北渡大清河,在霸县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孙瑞峰见此形势,决定“借枪起家”,便派人到霸县联系,被委任为敌情侦察队长,负责平、津、廊一带敌情侦察任务。
他接任后,很快将侦察队扩大为三十多人,在永清至廊坊一带开展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侦察队有时化装打入敌人内部,有时摸岗哨、捉伪军,获取日伪情报。1939年春,随着抗日力量的壮大,永清县成立抗日游击大队,孙瑞峰被调任县大队队长。
同年秋,为进一步提高他的政治觉悟,分区派他到冀中区主办的“抗大”受训。他不愿接受政治教育,不习惯于艰苦生活,半路开小差,到北京一个朋友家躲避起来。1940年6月,分区派李大卫等组建北上支队,挺进永定河两岸。李得知孙瑞峰去京的消息,立即派人把他找了回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委任他为北上支队第四大队队长。孙瑞峰任职后,积极扩大队伍,活动在永清城北、城东一带。他们不断袭击日军岗楼,破坏公路,消灭小股讨伐之敌,使得这一带的日伪军再不敢轻举妄动。
1941年,敌人为消灭抗日武装,遏制游击队的活动,在各村抓夫砍树,孙瑞峰带领部队化装成伐树群众,投入反伐树的斗争。他还配合大部队行动,多次掩护主力转移。
1942年春,分区主力部队外线转移,孙瑞峰被提为东进总队第二游击大队大队长,坚持地方斗争。当时,随着敌人反复扫荡和分割,作为永定河门户的永清县斗争形势日趋残酷。然而,孙部始终战斗在永定河两岸,利用青纱帐做掩护,开展扰敌、除奸和平匪活动。10月上旬,孙瑞峰又率队配合唐殿明、刘殿中部一举攻入永清县城,将伪县政府及警察所、新民会占领,并打开监狱,救出被困人员二百余人。
1943年春,由于特务告密,日伪在廊坊附近抓捕了孙瑞峰的家属。随后,写来恐吓信迫使孙瑞峰投降。孙瑞峰对送信人说:“老婆孩子任他杀,我孙瑞峰从拉起队伍那天起,就没想死在床板上。”敌人迫降不成,便派兵“清剿”。一次,孙瑞峰同徐坦小队驻碱铺村,突闻一百多名日伪军围了过来。他处变不惊,果断带队出村,埋伏在大堤两侧,待敌踏入伏击圈,步枪、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敌人大乱,仓皇逃遁。此战缴获掷弹筒一个,步枪十余支,子弹数百发。
1943年12月17日,孙瑞峰驻尚庄。上午8时,得知驻永、霸日军和三个团伪军近两千人,自永清向北包抄了过来。孙瑞峰带队向北转移,在太平庄与自西向东包围过来的驻固安日军和伪军三百余人相遇。于是,队伍沿河东去,计划从碱铺渡河北走。不料,永定河北岸已被日军封锁。情势危急,孙瑞峰见难以突围,带队向北营冲去。那里多沙丘、树坑,孙瑞峰对地势非常熟悉。
刚到北营村后,敌人已从四面压了过来,包围圈很快由数百米缩小到几十米,轻重机枪、小炮、毒气弹一齐朝他们开火。战士们奋力还击,终因寡不敌众,火力不支,伤亡过半。孙瑞峰左腿受重伤,其余战士在敌人猛烈火力下,被压缩在几个树坑里,丧失还击能力。日伪军见此情景,狂喊着“活捉孙瑞峰”,一齐扑了上来。这时,孙瑞峰猛地从树坑里滚到草地上,向扑上来的敌人射出一串仇恨的子弹,几个敌军应声跌倒。接着,他大喊一声:“不能让敌人捉活的!”掉转枪口,对着自己“砰”地开了一枪……
孙瑞峰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捐躯,他那有我无敌的战斗气概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将永远为后人所崇尚。1991年3月11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其为烈士。
(本报记者 张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