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城市求“新” 生活向“美”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第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市区供热支线管网(耀邦隔压站)施工现场。 本报通讯员 韩笑 张守阳 摄

新开路(金源道至北环路段)等“断头路”成功打通,市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全面提速,环城供热主管网及市区供热支线管网项目稳步推进……当前,廊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变化在市民身边呈现,成为重塑城市肌理、书写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品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集中体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以来,我市紧扣民生需求与城市发展规划,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道路改造、管网升级、公共设施优化等重点工程,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增量、提质、增效。一批谋划多年、关系长远的工程全面开工,一批长期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市政设施短板得以补齐,一批有效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加快推进……如今的廊坊,正加速攻坚市政设施薄弱环节,着力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城市血脉。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和骨架,直接关系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为畅通城市血脉,我市持续完善路网结构,推动“断头路”打通、“瓶颈路”拓宽等民生工程稳步实施。新开路(金源道至北环路段)、金源道(新华路至新开路段)等“断头路”贯通,虽然里程不长,却打通了区域联通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绕转堵”问题。中通路(廊万路至大皮营引渠段)的提升改造,让老旧道路焕发新生,为市民带来出行新体验。当宽阔崭新的柏油马路消除曾经的阻隔,交通拥堵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城市品质和形象得到有力提升。这种立竿见影的变化,正成为群众直接感知的幸福增量。

疏通地下“脉络”,增强城市韧性。地下排水管网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生命线”,更对防汛排涝起到关键作用。康福道、富华路等11条路段老旧管网的改造,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病态管网检测与修复工程,如同为城市“血管”进行了一次精密“体检”与清淤“手术”。值得关注的是,在病态管网检测与修复过程中,同时安装排水系统监测设备,通过科技手段让管网运维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警”。这些“看不见”的工程,让汛期排水效率提起来,水体污染风险降下去,增强城市韧性,筑牢安全防线,成为城市平稳运行的坚实后盾。

坚守为民情怀,写好民生答卷。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都与市民生活品质紧密相连。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来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唯有以温度为笔、以匠心为墨、以精细为尺,才能交出让人民满意的高分卷。要以民生导向定方向,让工程充满温度。无论是关乎群众冬季取暖的供热管网项目,还是推动区域交通升级的廊坊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抑或是承载民生期待的市医院(迁建)配套路网及排水工程,每一项工程都回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分进度都在为城市未来积蓄力量。要以质速并举强根基,让工程经得起检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督,持续关注工程细节、提升工程品质,真正铸造精品工程、放心工程。要以精细管理促长效,让工程惠及长远。一方面,优化施工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工期、合理安排工序,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将“绣花功夫”融入市政基础设施“微治理”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护水平,持续增进百姓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份民生答卷,考验的是责任担当,诠释的是为民初心。锚定城市求“新”、生活向“美”的发展坐标,?坚持以人为本精准谋划项目,务实高效推进工程实施,精益求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我们定能将廊坊打造得更加宜居、韧性、智慧,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