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到来,满塘荷花香艳扑鼻。赏莲之人,络绎不绝。
宽阔的水面上,蜻蜓有的在那曼飞,有的轻盈地落在荷苞之上,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秋阳下,荷花怒放,荷叶田田,更显成熟高洁。
莲,这一优雅的植物,有着诸多美名,荷花,菡萏、芙蓉、芙蕖,皆为其称。荷花是莲花最常见的别称,直接体现了其植物学名称,也是其正式的中文名。古人称未开的莲花为菡萏,即花苞。如李商隐《赠荷花》中“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寥寥数句诗语,形容了莲花美丽和自然的唯美之感。
莲花历来是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大诗人李白非常爱莲,甚至自号“青莲居士”。其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将莲花那种独有的安静、娴雅的气质,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令人玩味不已。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以莲花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全文仅119字,却将莲花“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着君子的正直与清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则展现了君子的高洁形象。莲花,不愧是“花中君子者也”。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然成为高洁、清廉的精神象征,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芙蕖是莲花的另一种称呼,特指已经绽放的莲花,即盛开的莲花。苏轼有诗云:“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若是红色,则称红蕖。李白在《折荷有赠》诗中称赞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满满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芙蕖常被用作高洁、清雅的象征。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中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描述,展现了芙蕖之美。
莲花不仅种类繁多,花色亦是五彩斑斓。白色纯洁如雪,红色艳丽似火,绿色清新脱俗,黄色明艳动人。另外,莲花花型亦是丰富多样。单瓣的简约优雅,多瓣的繁复华丽,重瓣的层层叠叠,千瓣的更是珍稀奇妙。看似普通的莲叶,其中也有讲究。叶片深绿或黄绿,呈盾状,全缘而光滑,表面附有蜡质,雨水滴落,宛如大珠小珠落于玉盘,灵动而美妙。
莲花受到国人喜欢,不仅在于它的气质,也在于它的形象。在美学的领域中,莲被誉为“天然的画”。它的色彩、姿态、形态,乃至花瓣上晶莹的水珠,无一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粉嫩的花瓣,在阳光的映照下,透出丝丝细腻的纹理,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莲花园艺学上分为花莲、子莲和藕莲。花莲以观赏为主,其群体花期长,花型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视觉享受。这也是莲花被人们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
诚然,莲花被人津津乐道的还在于它的实用价值。一般情况下,子莲和藕莲则更多地被人们用于食用。莲藕是美食,生吃、熟吃都可以。莲藕粉更是高级营养品,藕粉中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钙、铁、锌、镁等元素营养,适当食用可补充身体所需,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味与营养。很多地方,人们喜欢用莲来作各种美食,荷包饭、荷叶茶、荷花脆、莲子羹等。
莲花还有食疗功效。中医视莲为珍宝,认为其浑身是宝,能长出九味良药。正如《本草纲目》所记载,莲花、莲须、莲房、莲子、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藕节等皆可入药。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曾如此描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自蒻蔤而节节生茎,生叶,生花,生藕;由菡萏而生蕊,生莲,生菂,生薏。其莲菂则始而黄,黄而青,青而绿,绿而黑,中含白肉,内隐青心。石莲坚则,可历永久。薏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
在中国音乐里,《步步生莲》是一首广受欢迎的二胡独奏曲。它委婉清丽、意境深远,而又禅意十足,表达了音乐家对莲一样人生境界的期许。近年风靡神州的《荷塘月色》,更是将荷塘梦境展示得优美生动。
莲花和鲤鱼童子组成的年画,更是中国老百姓家家户户过年时的喜爱。莲的谐音为“年”,鱼的谐音为“余”。莲莲有鱼,就是“年年有余。它简单、直接、朴素地表达了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福。
荷花,中国人倾注了太多情感的水中仙子。无限的美好与想象尽在这秋日荷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