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奎
太行逶迤,山风飒飒。张健的报告文学《歌声起太行》以其饱蘸深情的笔触,如一把沉入沧海的钥匙,打开了阜平这座太行明珠的世纪档案。那贫瘠山坳里升起的歌声,不只是一种韵律,更是老区人民命运的改写、时代精神的高歌与共产党人血脉的真情流淌。
当“党的政策照阜平”那质朴又铿锵的歌词借村民杜呈兰之口,乘着喇叭传遍村落时,歌声瞬间化为一条幽深的时光隧道。它携我们返回10年前那个雪霁的清晨——习近平总书记顶着寒风跋涉而来的历史节点。“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叮咛如同春雷,在寂静的群峰之间久久回荡。在阜平,贫困曾是如石般沉重的现实:土地贫瘠似“人均半亩地”,思想封闭如“揣着手看”的青年。这并非一场简单的物质补给,而是一场向千年苦难宣战、向内在精神注入伟力的灵魂再造战役。脱贫攻坚的号角,就这样于无声处的寂静寒冬里吹响了第一个庄严的音符。
邓小岚的生命旅程,是这部宏大民族交响曲中最催人泪下的慢板乐章。那一声“你们会唱什么歌?”的疑问背后,是一位革命者后辈心灵深处的剧痛与彻悟。眼前没有歌声的村庄,与记忆中山花烂漫、军民歌唱的老区图景形成刺目反差——“马兰后人”的印章悄然被岁月遗忘在尘封角落。这朴素却铿锵的四个字,如同一座无形的山岳在她心灵深处巍然竖起。十八年的风雨支教路,如一首无言的长诗。修复教室,筹措乐器,创办小乐队,从零星的音符到村庄音乐节,邓小岚手中的指挥棒渐渐让尘封的太行山歌焕发了新生。她并非高高在上的文化布道者,而是泥土中培植音乐的耕耘者:与村民一同修路植树的画面、贾明兰母女在音乐中的悄然蜕变,构成了一幅幅生命复苏的油画。尤其当44名阜平孩子身披彩衣,用天籁之声在冬奥舞台唱响古老《奥林匹克颂歌》的时刻,邓小岚的灵魂在孩子们清脆的歌声里得以永恒延宕。
如果说邓小岚是信念的播种者,那么阜平的干部与百姓则是坚韧的行路人,他们将“产业”这条艰辛的长路踏成了壮阔的通途。如何唤醒贫瘠山川的经济?食用菌产业从“干部带头包棚”到“成果让利村民”的战略布局,暗合了党与人民鱼水之情的古老智慧。“红粉病”危机中县长一句“放手去治,真出了问题,我担着!”如定海神针稳住了菇农李向文动荡的心潮。“村干部包棚”是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担当,而后令其让利,“聂荣臻元帅的树叶训令”则是新时代对初心的回归。在技术专家侯桂森指导下,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向现代化“立体床架、微喷设施、温控厂房”转型,终于成就了阜平的“小蘑菇,大产业”。龙泉关镇刘俊亮对村支书赵先宁“金银山和米粮川”的点醒与顾路红“通马桶”“搬玉米”的平凡身影,共同书写了干部下沉、党员带头的时代新篇。
在阜平脱贫史诗的结尾,青春以其最明亮的声音宣告未来已至。当顾路红回乡竞选村支书,当他开着三轮车义务帮村民运化肥收玉米,青春的誓言便不再是纸上谈兵;曾受教于邓小岚的孙志雪放弃都市繁华,选择接过马兰村的音乐薪火,青春的力量就化作一支不灭的烛光。“90后”北京海归牛童,更是以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在阜平土地上实践着智慧果园的科技梦想。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已然跃升为青年才华施展的一方热土,“小康是干出来的”已内化为新阜平青年刻在骨子里的信条。他们以知识、热忱和执着,将“脱贫攻坚”这历史的华章续写为更激动人心的“乡村振兴进行曲”。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歌声起太行》正是一部扎根人民泥土、回应时代命题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以百姓“歌声”为线,串联起老区十年奋斗的史诗画卷:邓小岚的支教、贾明兰的开朗、李向文的创业、牛童的智慧果园……每一个微小个体在伟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命诗篇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拒绝抽象的说教,而是深情演绎了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沉誓言如何在太行深处激荡起千万人心中的春雷。张健的笔触既有对太行山“峭崖如墨,积雪如银”的诗意摹写,亦有对村民日常语言和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李大爷对新居“脚底板都热乎乎的”满足轻诉,使这曲宏大时代的颂歌依然保留着土地的体温与民间的质感。
巍巍太行依旧,但《歌声起太行》中跃动的那股不屈力量却如磐石上生生萌发的松苗。这既是阜平儿女用奋斗谱写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自强不息的伟大叙事。当歌声再次在太行深处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脱贫胜利的喜悦音符,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觉醒路上不断奋进的永恒节拍——从黄土中掘出黄金,从精神里长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