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
背景:前南峪村位于邢台西部的太行山深处。1939年,根据中央指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深入敌后办校,由陕北迁移到太行山区。1940年11月抗大总校全部到达邢台浆水川(今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一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直至1943年1月。其间,抗大总校培养了8700多名优秀军政干部。这些军政干部成为抗日人民军队和民主政府的坚强骨干,如同一粒粒火种撒向抗日一线和各抗日根据地。
7月30日,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草木葱茏。山上绿带缠绕,层层叠叠。
沿山间小路向上,来到海拔800多米的松林浴,只见密密匝匝的松树扎根于脚下的山石中。“山顶这20多亩地,就是当年抗大总校学员开垦出来的。”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1940年11月,抗大总校校部从延安迁移到前南峪村。
“我们这一带位于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能攻能守。抗大总校派人来考察时就相中了这里。”郭天林说,“为了帮助抗大师生安顿下来,当地群众主动腾房并屋、划拨山场耕地。几乎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我们家也住过抗大的八路军。”
当时,正值敌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日军的“扫荡”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让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时任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带头开垦荒地、上山砍柴,带领师生发展生产。
“离村较近的地,老百姓都种了庄稼。抗大总校师生为了不和老百姓争利,砍柴要走出20多里地,开荒也到没人种的荒山上。”郭天林说,“松林浴距村子一个半小时的脚程,师生们特意选在这里挖石头、翻土地、种庄稼,可以想见克服了多少困难。”
从松林浴下来,穿过前南峪村的主街向东,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广场。这里,曾是当年抗大总校师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河滩。
“据抗大老学员回忆,教学没有固定场所,更没有一间教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师生们冬天在羊圈、马棚上课,夏天就在树下、河滩进行军事训练。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充实到抗日一线和各抗日根据地。抗大总校还编写《抗大步兵战术讲义》等教材,建立起“理论结合实战”的教学体系,为全国各分校提供办学范本。
80多年过去了,今日松林浴茂盛的植被,早已与当年抗大师生开垦的荒地融为一体。抗大师生面对敌人封锁和自然灾害开展生产自救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深深融入前南峪人的血脉。
盛夏的前南峪村,四面青山上板栗、苹果挂满枝头。
临近中午,前南峪宾馆一楼大厅座无虚席。游客参观过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进行林间赏景、果园采摘之后,来到这里用餐休息。
“如今,游客来到前南峪,不仅能亲身感悟那段红色历史,还能领略绿色美景。”郭天林说,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有“太行明珠”之称。(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