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创新服务形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7月12日,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热闹非凡。17时许,几位背着提琴的年轻人走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街头开启一场“遇见艺术”惠民演出。步行街一隅秒变露天音乐厅,正在逛街的市民渐渐围拢过来,静静聆听他们的演奏,沉醉在这悠扬的乐声里。
这样不期而遇的惊喜,不止发生在石家庄街头。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及专业文艺院团等,在各地城市地标、交通枢纽、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以艺术快闪的形式广泛开展“遇见艺术”惠民演出,仅“五一”假期就演出580余场,让群众零门槛、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作为新时代文化惠民的创新实践,“遇见艺术”惠民演出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却因现场感、互动感、真实感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遇见艺术”惠民活动强调艺术与民众互动,让文化艺术从殿堂走向市井,从专业圈层融入大众生活,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拉动了文旅消费和经济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没时间或不方便去图书馆借书怎么办?“冀图邮书”助您轻松实现“一键借阅 送书到家”。
“冀图邮书”是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邮政集团河北省分公司联手打造的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读者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可选择邮政网点和快递上门两种方式,享受一键借阅、同城图书配送、送书上门等服务,实现了借阅图书的就近就便和省时省力。自2024年7月上线以来,“冀图邮书”服务已实现全省覆盖,累计注册人数达19.7万人,借阅达26.3万册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成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零距离的有效平台。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小程序“数字琳琅”专题,游客可以通过三维数字技术,线上对话上百件“活”起来的文物。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但实现了线上预约,还能线上逛展览、看演出,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从群众身边的艺术快闪,到线上借书、逛展览,再到百姓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我省积极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
延伸服务触角,由“送文化”到“种文化”
“节奏要踩准,腰胯带动步伐!”7月5日晚,省群艺馆四楼舞蹈教室,老师王炀正指导十余位学员练习拉丁舞步。
30岁的公司文员白笑是其中一员。今年3月以来,她每周都会到省群艺馆青年文化夜校上90分钟的拉丁舞课。
五楼的曲艺教室,笛声悠扬。学员刘慧在老师指导下,熟练地吹奏出一曲《女儿情》。非遗烙画课则在另一间教室火热进行,周俊颖等学员围拢在老师身旁,认真学习烙画技艺。
为切实满足广大青年文化需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全省文化馆延伸服务触角,通过延时服务、错时服务,统一开办青年文化夜校。音乐、舞蹈、书画、戏曲、曲艺、非遗技艺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吸引了大批青年参与。
“去年就想报名,一直没摇上号,今年终于如愿了。”刘慧告诉记者,自己对竹笛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没机会学,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每周过来跟兴趣相投的人切磋技艺,很快乐,也很充实。
在河北,像刘慧这样爱上青年文化夜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石家庄市群艺馆自去年5月以来,已举办四期青年文化夜校,近700人次参加;秦皇岛市群艺馆今年夜校刚一推出,就受到市民热捧,部分课程秒光;保定市群艺馆2024年开设两期夜校,惠及群众千余人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0余个文化馆开办青年文化夜校,累计服务群众超17.1万人次。
如何将闪耀的文化火种播撒到更多百姓心中?
2024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实施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河北文化传承行动,旨在借助和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的文艺骨干队伍,真正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截至目前,我省首批32个县(市、区)已与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近百位老艺术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文化惠民关系民生、连接民心。我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在基层扎根生长,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