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美丽河北正铺展新画卷——
塞罕坝又见新绿。今年以来,塞罕坝已完成林冠下造林3300亩。山坡上刚种下的小树苗随风摇曳,焕发勃勃生机。
南大港频添“新客”。东方白鹳在浅滩嬉戏,黑翅长腿鹬在芦苇间时隐时现,湿地现有鸟类272种。“生态名片”愈加亮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河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燕赵大地的气质越来越美、颜值越来越高。
生态向美,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越来越多
一本“天空日记”,见证河北蓝天之变。
“连续拍摄了11年,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8月12日,石家庄市民王汝春打开电脑,展示自己制作的“天空日记”。4000多张照片,记录下石家庄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的转变。
如今,王汝春的镜头里不仅有蓝天白云,还有滹沱河澄澈如镜的河面、珍稀的野生动物,以及口袋公园里居民的幸福笑脸。
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为王汝春的“天空日记”做出权威注释:今年上半年,全省优良天数平均136天,同比增加20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9%。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我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妈妈快看,那是不是青头潜鸭?”8月2日,北京游客何乐一家乘船进入白洋淀,两只突然出现的青头潜鸭让何乐和8岁的儿子兴奋不已。
青头潜鸭、白鹭、须浮鸥……如今的白洋淀呈现百鸟翔集的壮观场景。水上鸟儿自由翱翔,耳边鸟鸣清脆回响,让何乐一家陶醉其中。
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省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经过治理,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饱含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截至目前,邯郸沁河(复兴区段)、滹沱河(石家庄市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秦皇岛北部湾区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8月14日清晨6时,南大港湿地,一辆电动三轮车穿过一片芦苇,停在观鸟塔前。
“听!叫声长的是大雁,叫声短的是野鸭。”巡护员沈明俊指着一片芦苇说。向前望去,远处是一片鸟儿的乐园:有的在天空飞翔,有的在水中觅食,还有的在追逐嬉戏……
去年7月,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增长到2024年的10万余只,5年间增加了4倍。
绿色,生态文明的底色。如今,底色更浓。河北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牵引,2024年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1149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34万亩,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