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廊坊日报

碑立小村外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B01版:第五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位于小王庄村外的烈士纪念碑,从左至右为:王月波、王德山、王振海三位烈士。谭国伦 摄

三块青条石碑像一排士兵,军容严整地屹立。200公分高、70公分宽、30公分厚,均匀的150公分间隔。两侧和碑后三面被13棵高大的翠柏拥抱。

中间的石碑上,鲜红闪亮的五角星下方,“王德山烈士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赫然在目,落款为“大城县民政局,小王庄村党支部、村委会,2015年清明。”左侧:“王月波烈士纪念碑”,右侧:“王振海烈士纪念碑”。碑前的月季花正怒放,白色、红色、粉色在绿色衬托下,更显娇美。它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向长眠的英雄致敬!

碑后是三位烈士短暂生命留下的光辉事迹。文字虽然简短,但那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铸成。

王德山,生于1922年6月,牺牲时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7旅侦察排排长,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县游击大队任交通员。1941年5月1日,他在去菜园村执行任务时,和日伪军遭遇,他毫不畏惧,向敌人投去手榴弹。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在敌营中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日军送到抚顺煤矿劳工营做苦力。半年后逃出虎口,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大城,再次加入县游击大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同敌人的游击战中,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发挥聪明才智,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让区小队几次成功突围。在1944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他孤身一人从敌人背后袭击,利用手榴弹硝烟,夺取了敌人的机枪阵地,被评为“战斗模范”。在平津战役夺取新宝安战斗中,他右臂负重伤仍然不下火线,带领全排战士向敌人冲锋,由于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后被部队追授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

王月波,生于1929年3月,自幼务农。日本投降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于1946年6月参加翻身团,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作战英勇。1947年9月,为截断国民党津浦铁路运输线,王月波所在部队奉命对沧州发起攻坚战,他冲锋在前,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18岁。

王振海,1921年3月生于贫苦家庭,日本鬼子侵占家园,他奋起反抗。1941年3月参加八路军,在县大队手枪队与敌拼搏。他作战英勇,多次受到部队领导嘉奖。1942年9月,日伪军对大城县大队进行大扫荡,在文安皇甫反击战中,被敌人包围在水塘中,由于敌众我寡,在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1岁。

二十岁左右,正值大好的青春年华,像光一样炽热的年纪,他们选择了一条向死而生的道路,为了他们的后代子孙。

四面2米高的砖墙,把三块碑围成一个长方形墓园。墓园地面干净整洁,没有杂草碎叶,也足见烈士并未被遗忘,常有人来打扫。墓园的外墙雪白如新,和周围碧绿的庄稼形成强烈的反差。玉米已经很高了,但与这十几株直指苍穹的翠柏相比,极显矮小。

为记者介绍墓园情况的是大城县臧屯镇小王庄村卸任的老支书王俊杰。老支书身材魁梧,黝黑的脸膛刚毅执着,灰白灰黑的头发浓密,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老支书开车带路,在繁忙的乡村公路上,汽车开得贼溜。从县城到他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厂,再从墓园到小王庄村,78岁高龄的他,利索劲儿完全不输年轻人。

老支书的状态,让人不禁想到的那句歌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其实老支书身上也有很多故事。他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叫王德轩,和烈士王德山是亲兄弟,王德山也就是老支书的亲叔叔。哥俩在1939年4月一同参加革命,加入大城县大队,哥哥被编入手枪队,17岁的弟弟年纪小个子小,任交通员。哥哥因为叛徒出卖,被严刑拷打后送到抚顺煤窑敌人的劳动营做苦力时,在矿上见到了同样被俘的弟弟。哥俩相互照应,逃回了大城,继续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因为老支书的奶奶(即哥俩的母亲)岁数较大,哥哥选择在村里参加对敌斗争,担任“武委会”主任,弟弟继续跟随县大队作战。亲哥俩同为革命工作,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大王”“小王”。

王德轩在村里筹粮筹款支前,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既要巧妙地搞好对敌斗争,还要做好百姓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支前抗日的积极性,保证抗日部队的后备军需。

新中国成立后,王德轩被选为村生产大队大队长,他一心一意为大家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由于操劳过度,去世时年仅58岁。优秀品质的传承,也塑造了三个儿子的品德。大儿子(即老支书王俊杰)在改革开放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连选连任,一干就是二十年。如今,老支书的儿子王利民年富力强,在乡村振兴上有头脑有思路,又被选为小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革命精神代代传,先烈自有后来人。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田野是翠绿的海洋。生机勃勃的秋庄稼葳蕤恣意,闪着盈盈的绿光。

小王庄村400多人,男丁没有外姓,都是一个老祖宗姓氏传家。村人团结,民风朴实。村民之间没有纠纷和争吵,亲亲热热就像一家人。

碑立小村外,墓园就在村外300米处的乡村公路南侧,从村口出出入入的村民们都会看到四季常青的墓园,心中都会有敬意和感慨。

炎夏中,感受着炽热的民风,浓浓的暖意。在这广阔的田野中,这片墓园在高高的柏树掩映下,像一排绿色巨人屹立坚守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守候着这片土地的丰收……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大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