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颖劼 通讯员 刘琨 夏瑞楠)暑假期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文化传承队走进霸州胜芳古镇,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探寻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镇文化根脉,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
在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晟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访了胜芳古镇标志性历史建筑群。四柱飞檐的明代牌坊矗立在关帝庙前,北面“人伦之至”与南面“护国庇民”的匾额,以建筑语言诉说着传统伦理与家国情怀的千年共鸣。
实践团成员在“酥皮吕”糕点铺,跟随“90后”传承人吕文韬揉面团、包馅料、压模具,体会到“掌心发力如给馅料穿外套”的糕点制作工艺。“酥皮吕”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胜芳布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凤霞带领团队成员缝制布老虎挂件。1958年出生的李凤霞自幼研习女红,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中获奖,2018年胜芳布艺入选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手持银针,领悟到非遗传承的不易。当憨态可掬的布老虎成型,每一针都凝结着对“观察生活——创作设计——手工制作”非遗创作逻辑的敬意。
在河北胜芳天艺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非遗传承人袁秀慧展示凝聚着“泥人张”百年智慧的石膏模具,并带领队员们将陶泥填入模具按压脱模,用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分三次晕染泥娃娃脸颊,在精准复刻与手工彩绘中,理解《百子图》长卷背后“纸上画百遍,再刻进模具”的匠心。
实践团的行程聚焦于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扬芬港风云武术会的场地里,几位身着传统短打的艺人率先登场。枪尖寒光闪烁,时而如灵蛇出洞迅猛刺出,时而似猛虎摆尾横扫千军,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虎虎生风的气势让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随后,团队成员跟着艺人学习基础的弓步冲拳,真切体会武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力量美学,也明白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修习之道。
小河西同义高跷老会的艺人脚踩一米多高的木跷,在青石板路上自如行走。他们时而单腿点地旋转,时而双人对舞换位,高难度动作引得队员们阵阵惊叹。轮到团队成员们尝试时,刚踩上木跷便东倒西歪,脚下的木跷仿佛有了自己的“脾气”。在艺人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逐渐找到平衡感。这场“与木跷对话”的体验,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高跷这门“脚尖上的艺术”,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记忆,将平衡的技巧、协作的默契与乐观的精神代代相传。
靳家堡仿古陶瓷厂展厅内,千余件仿古瓷中,明清官窑同款珐琅彩花瓶的釉面虹彩,与明式瓷瓶的古朴器型,见证着“数控制坯+手工彩绘”的现代制瓷模式。
数控捏泥机实时显示泥料湿度,全自动拉坯机按参数高效塑形,而绘制瓷板的师傅仍以赭石勾勒、分水晕染的古法技艺,在瓷胎上绘制缠枝莲纹。
“当高跷鼓点与武术枪影在青石板上交响,我们突然理解,文化自信是让飞檐斗拱的美学融入航天器设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化传承队的此次实践,以“沉浸式参观+体验”的方式,解码胜芳古镇的文化基因。从建筑艺术到非遗技艺,从民间艺术到传统工艺,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2500年的文化厚度,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正如队员信雯畅所说:“我们要做连接古今的文化摆渡人,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入生活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