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吧,写吧,写下去。”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但一直记在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多写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很重要。
巴金曾说过:“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两位大作家所提供给我们的,是没有方法的方法,归纳起来只有一个核心:拿起笔认真地去写,无论写什么,只要写到足够的量,就会知道怎么写,而且也能写好。
然而,对于众多业余写作者来说,这条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写作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难度的事情,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挤出时间进行创作,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即便如此,仍有无数人坚守在这条道路上,支撑他们的,正是对写作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爱。写作没有外界的强制与要求,完全是个人内心的选择与驱动。既然是出于自愿,就不应在遇到困难时怨天尤人,而应坦然接受写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当下,写作难,发表更难,这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的产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作者满怀期待地投稿,却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部分作者开始将责任归咎于编辑。他们不深入研究投稿的报纸、版面风格和需求,只是盲目投稿。一旦稿件未被录用,就埋怨编辑对自己有偏见,觉得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不明白为何不能发表,甚至将怨气全部撒在编辑身上。可实际上,很多时候,问题恰恰出在自身作品的质量上。把怨气发泄在编辑身上,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大量的负能量,严重影响后续的创作热情与状态。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实在不适合继续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前行,倒不如及时止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免虚度光阴。
大家知道,编辑是一份神圣而又充满责任的职业。他们肩负着稿件的组织、审阅和加工重任,秉持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不仅要完成大量繁琐的编辑任务,还要尽可能挖掘基层有潜力的作者。但完成本职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如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样。编辑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同样要面对照顾老人、培养孩子、经营生活等各种琐事,生活在充满烟火气的现实之中。当我们投稿时,有时会看到邮箱爆满的提示,这一小小的现象,折射出的是庞大的投稿数量。面对如山似海的稿件,编辑即便有三头六臂,哪怕一天有48个小时,也难以做到逐字逐句、细致入微地审阅每一篇稿件。所以,我们不能对编辑过于苛责,更不应将稿件未发表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编辑的“不作为”。
稿件未被发表,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编辑有自己的喜好和选稿标准,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就像厨师精心烹饪菜肴,食客有着不同的口味偏好。也许你的文章本身质量不错,但不符合编辑的喜好,或者与报刊的定位不相符,自然难以获得发表的机会。如果食客钟情于辣椒炒鸡蛋,而厨师端上的是芹菜炒肉,即便芹菜炒肉同样美味,也很难得到食客的青睐。投稿亦是如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编辑的风格和报刊的需求,投其所好,才有可能提高稿件的录用率。同时,我们要充分相信编辑的专业眼光。他们每天沉浸在大量的稿件之中,对文章的质量有着敏锐的判断力。真正优秀的作品,他们绝不会轻易错过。那些质量平平,既没有明显的缺陷,又缺乏亮点的稿件,在众多优秀作品的竞争下,很容易被忽略。
写作,贵在坚持。许多业余作者往往空有满腔热情,却缺乏实际行动。一年到头,寥寥无几的作品产出,这样的写作状态很难实现质的飞跃。相反,如果能够坚持每天写一点,每周写一点,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宝库。在这个持续创作的过程中,写作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一个普通作者成长为作家,正是要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才能完成华丽的蜕变。就像滴水穿石,不是水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而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坚持;如同铁杵磨针,只要坚持不懈,终能达成目标。
有一首歌曲叫《一剪梅》,有一句歌词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写作也一样。既然你选择了写作,就要不断地写,总有收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