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国伦 吕新颖 本报通讯员 姜海旺 张国英
从大城西下了高速,七拐八绕,才到达记者的目的地——大城县北魏镇正村。自公元906年建村起,这片土地便承载着正村人世代的耕耘与梦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的先锋模范,到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连年丰收,正村始终在农业发展的浪潮中书写着辉煌。如今,在新世纪的土地经营新模式浪潮中,这个传统农业村的命运,正续写着新的辉煌。
困境突围:改革开放中的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春风吹进正村,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他们纷纷走出村庄,或开办工厂、推销产品,或投身建筑行业、外出务工。土地上的希望和梦想逐渐变成很多农民工的负担。进入21世纪,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种地投入大、收益低的问题日益凸显。“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两月打工钱。”这样的想法在村民中蔓延,大量劳动力外流,村里的耕地逐渐被杂草吞噬。
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接连出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带来曙光。农村闲置土地流转政策,再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农业保险补贴”,这些政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许多种田能手的心。50岁出头的刘中华便是其中之一。刘中华虽然身材不算高大魁梧,但干农活却是十里八乡公认的“好把式”。看着村里大片闲置荒芜的土地,他心急如焚:“土地是农民的根,荒了地,就等于断了根。”2010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刘中华毅然迈出了土地承包的第一步,与左邻右舍协商,承包了100多亩耕地。
2012年,刘中华的农业生产条件还十分简陋,仅有一台12马力的小型拖拉机和五头牛。面对百亩农田的繁重劳作,他和妻子起早贪黑,每天天不亮就扛着农具走向田间,直到月亮高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亲力亲为。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这些闲置的土地便重新焕发生机,小麦和玉米迎来丰收。沉甸甸的麦穗、饱满的玉米,不仅让刘中华夫妇收获了喜悦,也让出租土地户每亩获得了500元的现金收入,实现了双赢。
风雨兼程:坚守中实现跨越
农业生产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刘中华承包耕地的2013年,正村遭遇了大旱。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百多亩地的玉米苗在烈日下蔫头耷脑,眼看着就要枯死。面对危机,刘中华夫妇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他们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开着机井灌溉,一直忙到深夜。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就在田间简单吃饭,困了就在地头打个盹儿。“那段时间,满脑子就想着怎么把玉米苗救活,根本顾不上累不累。”刘中华回忆道。
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玉米苗勉强存活,但秋收时,扣除种子、化肥、农药和浇地费用,明显亏损。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刘中华心里不是滋味,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宁可自己承受损失,也要一分不少地将承包费付给乡亲们。“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不能让乡亲们失望。”他的诚信之举,让村民们深受感动。虽然这一年刘中华亏损了2万多元,但却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扬。越来越多的乡亲主动找到他,将自家的耕地租给他耕种。曾在村里担任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孟华对此看在眼里,他感慨道:“那时候我就知道中华能成事儿!别人亏了钱可能就打退堂鼓了,他不仅咬牙扛下来,还一分不少给乡亲们兑付承包费,这份担当和实在,太难得了。”
从2010年初的100多亩,到2020年,刘中华承包的耕地面积已扩大到13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随着规模的扩大,刘中华深知,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方面大刀阔斧地投入。最初几年,他不断请专家来指导,也外出取经,学习科学种植技术。他陆续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装粮运输的汽车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还打造了五亩地的水泥晾晒场,并焊接了几十个粮栈子用于晾晒玉米。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玉米堆满粮栈子,远远望去,宛如壮观的金色城墙。此外,他饲养的23头牛产生的大量农家肥,被巧妙地用于改良土壤质量。他探索出的种养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人勤地不亏,效益最好的一年,利润达到了100万元。“中华脑子活、眼界宽,他把地种出了新花样。这才是新时代农民的样子!”王孟华说。
虹吸效应:他们肩起土地的希望
刘中华承包土地实现了大丰收,走上了致富道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土地从可有可无的“鸡肋”变成了致富的“聚宝盆”。
徐丽,这个从村北嫁到村南的奇女子,后来在县城安了家,并经营着自己的生意。看到娘家人这么能干,激起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斗志。2016年,45岁的她把县城的生意交给女儿打理,和老公义无反顾地回到养育她的这一片热土,与乡亲们协商承包土地。刚开始,徐丽也没有经验,但是有现成的榜样和师傅,刘中华怎么干,她就怎么弄。经过几年的努力,徐丽也尝到了土地承包、集中耕种的甜头,从初期承包的650亩地,到现在她已经承包了900多亩耕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中华包地致富,徐丽放弃优渥的县城生活回乡包地致富,于是有了第二个“刘中华”“徐丽”,第三个“刘中华”“徐丽”……他们都站了出来。党的富民好政策,鼓舞着种粮能手们把致富的希望投向了祖祖辈辈耕种的黄土地。
村东的张士壮包地100亩,他弟弟张士兵包地200亩,村西的李国强包地100亩,村北的李大庆包地400余亩……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放心”。村民李占军细数着每年的承包费和粮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于他们来说,土地流转不仅是经济收益的增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解放。农机给力,种地省力。他们不用再为繁重的农活发愁,却依然能从土地中获得安全感。这种“不离乡土”的转变,正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注脚。
刘中华不仅在土地承包、土地集中种植上成绩斐然,在公益事业中也带了个好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的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西通往西南洼的几百米土路,每逢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给村民下地劳作带来极大不便。刘中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掏腰包拉土垫高路面,雇人垒砌红砖进行硬化。这条路不仅方便了乡亲们,也为自己的农业生产运输提供了便利。
在刘中华的带领下,这些集中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们成为热心公益的典范。村里困难户、五保户生活改善,烂泥路、黑路灯、垃圾池改造,都有了公益资金支持。
从百亩荒地到千亩良田,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种粮大户们用10多年时间,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书写了精彩的乡村振兴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黄土地也能长出“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