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霏霏,滴答有声,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我经不住夜雨的诱惑,推开窗户,一股凉风扑面,送来小院墙角丁香和月季花的馨香,令人心旷神怡。炎热夏日,能有如此惬意,真是一种享受。
我对雨的喜欢,由来已久。小时候,雨地里戏水纯粹是觉得好玩;后来在部队时每逢下雨,静静地看着窗外,心里有一种牵念;再后来回到家乡,感慨雨给田野增添了情趣和活力,让收成又多了一份把握,发自内心地对雨有了一种敬意。
我特别对夜雨有一份偏爱,寂静的夜晚,雨点敲击着地面,就如琴弦跳跃的节奏。雨声里,有激昂和舒缓,快乐和忧伤。潮湿的空气氤氲了心境,打湿了喧嚣。柔和的灯光下,我品尝一杯清茶,诵读一首唐诗,双眼微闭,在古人诗情意韵里,体味一种妙不可言的滋味。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听到敲击有声,犹如天籁的夜雨,会激情奔放,浮想联翩,禁不住作文赋诗,那是他们给夜雨点化了灵魂,赋予了情感,赞美和幽怨都是他们心灵的真实写照,也因此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名篇。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极品佳作。他采用拟人手法,把雨定性为“好雨”,之所以好,就是它能在“当春”的好时节潜入大地。来得不早不晚,正合时宜,对禾苗滋润恰到好处。所以杜甫毫不吝啬自己才情,用精妙绝伦的语句,对夜雨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赞美。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则有另一番心境。意思是凌晨听到蟋蟀的鸣叫,把刚熄灭的灯又重新点起。夜里雨打芭蕉,心里充满了惆怅。这是诗人被贬江州时所写,在彻夜难眠的雨夜里,把自己孤独寂寥的沉闷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对世事难料、人性险恶的隐喻。而这种情绪只有在静谧的雨夜才是宣泄的最好时机。
晚唐的李商隐本是一位心胸豁达阳光灿烂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乏昂扬华美的艺术风格。可毕竟人有七情六欲,也难摆脱乡愁和离别的忧伤。他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的是在旅途中收到妻子来信,自己也归心似箭,想尽快能和妻子共话情长。然而为了追求也不知归期在何时。这种心情只能委婉地告诉亲人,而羁旅之愁,揪心的牵念,只能自己单独忍受。可以想象,在夜深人静的雨夜,诗人又是何等的无奈和伤感,这种心情也只有借夜雨才能诠释得尽善尽美。
古人喜欢雨夜题诗,挥洒名句的大有人在,举不胜举。限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不空洞无物地赘叙了。我想,先贤们对白天的雨和夜晚的雨一定有不同感受,也都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
在我从军的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经济落后,农村生活还很贫穷。我家因买不起好的梁檩等建房材料,只能建简陋的土坯房凑合。为了能遮挡风雨,父母总是每年进行修缮。母亲患风湿病身体不好,因家境困难也从不声张,一到雨天母亲总是咬牙坚持。所以我到部队后,总是担心下雨时我家房子漏雨和坍塌,更担心阴雨天对母亲病痛的折磨。尽管相距很远,可每逢夜里下雨,我就会牵挂而彻夜难眠。但作为军人,重任在肩,也只能去封信询问一下,等家人来信讲安全时,才能放下心来。
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结实的房子。就连我闲置在老家的房子,不管遇到多大风雨,也是安然无恙。我现定居城市,住在楼房,即便遇到极端条件下的风雨交加,也不必牵挂,只管隔窗观看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的美景。
我喜欢夜雨,是受到古人的启发。也觉得在万籁俱寂,心无旁骛之时,手捧经典沉浸妙境,学着古人附庸风雅,作一首小诗,和先贤隔空对话,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