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光:打日本鬼子,死了,才光荣!
日期:08-11
刘继光是大城县刘固献村人。八路军120师385旅独立6支队营长,1940年牺牲于晋西北。
刘继光出身于半耕半读家庭,父亲刘向山饱读诗书,想博取功名未果,一生仅有几亩薄地和3间土坯房。儿子出生3年后,中日爆发甲午海战,为记住国耻而给他取名继光,意借名将戚继光抗倭寇之典故。
1930年前后,刘继光父母双亡。为尽孝,他变卖财产发送双亲,至此家无片瓦,地无一垅,只好携妻带子背井离乡,流落于河间县北曹村(今属大城县辖),为大地主家扛长活。刘继光身材偏高,白净长脸,双眼生光,有臂力、腿敏捷,性格豪爽,侠肝义胆。初在河间时经常遭排挤,后与地痞争斗占了上风,又行侠仗义,人皆尊敬。加之农活、脚行皆行,东家让他当工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到冀中地区,国民党军队抵抗无力南撤,河间、任丘、大城一带处于无政府状态,土匪横生,百姓遭殃。这时,任丘人高顺成拉起万余人的队伍,自号“抗日救国人民自卫军游击1师”,占据河间县城,扩张到任丘、大城一带。初时,委任刘继光和文安县人刘树荣为正、副团长。刘树荣为人匪气霸道,常以扰民为乐。刘继光看不惯,屡屡相劝,结果遭排挤,愤而携家人返乡。后刘继光拉起一支200人的队伍,高顺成便让他和大城的另一支队伍张义臣部合编一处,二人队伍迅速扩张到1000余人,高顺成给其“抗日救国人民自卫军游击1师第1旅”的名号,张义臣为旅长,刘继光为副旅长,下设3团:1团驻刘固献,活动在臧屯、广安沿子牙河一带,团长由刘继光长子刘俊杰担任;2团团长刘树荣,活动在县城、张街一带;3团团长邵凤山,活动在大尚屯、正村一带。因抗日救国人民自卫军臂上佩戴蓝色三角符号,所以称他们为“三角军”。
同年11月初,张义臣、刘继光率部打败县城联庄团,占据县城。刘继光为壮大自卫军声威,获得群众支持,效仿在河间时闻听的我党领导的“高蠡暴动”“任丘暴动”时的政权名号,也在县城驻地大门口处写上“大城县苏维埃”。在当时,刘继光部的纪律最好,基本上不扰民、不欺民。
那年冬季的一天,刘继光正为次子刘浩杰娶亲,驻青县的数十个鬼子乘30多个冰床袭击臧屯村,他立即停办婚礼,带着队伍打击来犯之敌。虽消灭几个敌人,但自己队伍伤亡二三十人才击退日军。王口镇郝宝祥的“十二路”见他吃了亏,妄想吞并。他素知郝宝祥和鬼子有勾搭,故而反对。郝宝祥暗助联庄团反攻,此时刘继光明白中国人内部不能再生内耗,故退出县城。
1938年5月中旬,冀中军区1分区第19、25大队开赴大城县,收编自卫军和联庄团,张、刘二人顺应抗战潮流,编入八路军冀察晋军区直属特务团,分任3营正、副营长。在太行山区平山县整训时,组织上考虑刘继光年纪大了,照顾他改任后勤主任。刘继光误以为不信任他,于同年底私下拉着十几个老乡脱队。过京汉铁路时,与巡路的鬼子交火。此时他懊悔擅自离队的行为,行至河间、任丘交界时,遇上贺龙师长带领的八路军120师部队转战冀中,刘继光主动要求重回八路军队伍,被贺龙任命为120师385旅独立6支队(到晋西北后又称雁北支队)副营长。后因作战勇敢,又提为营长。
1940年,在拱卫延安的晋西北阻击日军作战时,刘继光身负重伤。抬下战场时,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打日本鬼子,死了,才光荣!”(本报记者 张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