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8日,重庆大坪刑场,26岁的陈然身中数弹仍挺立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位香河籍的青年革命者,用生命谱写出共产党员最悲壮的宣言——那首狱中写下的《我的“自白书”》,至今仍在历史深处回响。
1923年,陈然出生于香河县城北街,乳名“香哥”的他,11岁随父迁居北平,15岁时在宜昌流亡途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他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战剧团”,在《大众哲学》《论持久战》等理论著作中找到了信仰之光,次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辗转至重庆后,陈然在中粮公司机器厂以工人身份为掩护,主动参与爱国集会。抗战胜利后,他响应南方局号召,投身《彷徨》杂志创办,不仅承担通联工作,更省吃俭用筹措经费,还在第五期发表《论气节》,指出“气节建立在高度理性之上”,字里行间涌动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1947年,陈然与同志创办油印报,传播解放军胜利消息。当重庆市委将其命名为《挺进报》并作为机关报时,他主动把工作地点设在家中,白天做代理厂长,夜间化身“刻字匠”。起初蜡纸只能印六七十份,为完成市委要求的300份任务,他反复钻研油墨、纸张特性,最终一次能印2000多份,油墨均匀、字迹清晰。
1948年1月,他带领同志连夜赶印2000册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当读到“曙光就在前面”时,这群地下工作者紧握双手热泪盈眶。那一本本油印小册子如火炬,将胜利的消息传遍山城。同年2月,陈然任《挺进报》特支书记,每期报纸都像射向敌人的利箭,让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已。4月22日,因叛徒出卖,陈然在赶印第23期报纸时被捕,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老虎凳、皮鞭没能让他吐露一字,反而催生了他更坚韧的抗争——他凭记忆将解放战争消息写在香烟纸上,通过秘密孔道传递,这张“狱中挺进报”成了难友们的精神灯塔。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入监狱,陈然与难友们用被面缝制五星红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他在狱中写下的《我的“自白书”》,以“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绝响,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气节。诗中“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的呐喊,后来成为小说《红岩》中英雄成岗的精神原型。就义当日,陈然从容换上入狱时的衣服,将零碎物品留给难友。刑场上,他身中数弹仍屹立不倒,直至刽子手用机枪扫射。目睹全程的老人感叹:“那人真是条好汉!站着喊口号,打枪的手都发抖了。”
从香河走出的“香哥”,用26年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坐标。如今歌乐山烈士陵园里,他的墓碑与《我的“自白书”》手稿静静陈列,正如香河诗人丁震邦所咏:“革命战旗碧血染,丹心铁骨铸陈然。”当“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的诗句再次响起,那不仅是一个青年的独白,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资料来源: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整理)